西贝“大战”罗永浩72小时:预制菜风波下的行业反思

在餐饮行业的江湖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战”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的微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网络。短短72小时,双方你来我往,交锋数轮,这场纷争不仅让西贝和罗永浩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更将预制菜的定义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

罗永浩作为消费者发声,赢得了压倒性的支持。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选择正面硬刚,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甚至要起诉罗永浩。罗永浩也不甘示弱,悬赏10万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实证据”。12日,西贝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开放后厨参观,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13道菜品的制作过程,然而这却让西贝陷入了“自证陷阱”。多家媒体前往西贝门店参观直播,各种争议内容接连引发关注,罗永浩在直播间挨个展示西贝后厨材料的配料表、保质期,直播开始不久便有超10万人围观。他强调自己的诉求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受这场风波影响,西贝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贾国龙透露,10号、11号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12号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但一众餐饮行业大佬却集体声援西贝,数十个餐饮品牌、上百位从业者连夜发声支持。

这桩风波表面上是“西贝有没有预制菜”的问题,实则反映出了预制菜定义的认知鸿沟。贾国龙认为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没有预制菜,因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而罗永浩转发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曾提及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但这份报告成文于2023年,2024年3月六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才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按照《通知》,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净菜、速冻面米食品等均不算作预制菜。

除了预制菜定义之争,消费者觉得西贝“贵”“涨价”也是争议点之一。贾国龙回应称西贝利润大约为5%,近年来最大的冤案是西贝贵。消费者觉得贵、企业觉得冤,原因可能在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需要知道自己为何付费,而《通知》也提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好消息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预制菜标识的规定预计2025年出台,2027年实行。

这场西贝与罗永浩的72小时“大战”,是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的每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这或许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西贝能否将这波意外关注转化为品牌认同,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