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绝味开盘跌停!市值蒸发 500 亿,卤味巨头为何连遭 “滑铁卢”?

“一字跌停!”9 月 23 日,当 “绝味食品” 正式变更为 “ST 绝味”,这个曾登顶 600 亿市值的 “卤味第一股”,以惨烈的姿态迎来资本市场的审判。开盘即封死跌停板,87.81 亿的最新市值较 2021 年的巅峰缩水超 500 亿,跌幅超 85%。这场崩塌的导火索,是湖南证监局揭开的长达五年财务造假黑幕 —— 累计虚减营收超 7 亿元,而这只是绝味食品 “内忧外患” 的冰山一角:核心卤味卖不动、五年关店超 5000 家、跨界投资连年亏损,昔日巨头正深陷多重危机的漩涡。

一、财务造假 “实锤”:850 万罚款背后的信任崩塌

绝味食品的 “ST” 帽子,早已埋下伏笔。9 月 19 日,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2017 至 2021 年间,公司通过不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累计少计营收超 7 亿元,各年度虚减金额占公开营收比例最高达 5.48%。最终,公司被罚款 400 万元,董事长戴文军等 4 名责任人合计被罚 450 万元,总计 850 万的罚单,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致命的是,信披违规早已是绝味的 “家常便饭”。2022 年因关联交易收监管函,2023 年因未披露关联投资被出具警示函,2024 年因涉嫌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频繁的监管 “点名” 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的巨大漏洞。“连续五年造假绝非偶然,这让投资者对其财务数据彻底失去信任。” 一位市场分析师直言,合规底线的失守,比业绩亏损更伤根基。

二、核心业务 “失速”:5000 家门店消失,卤味卖不动了

财务造假曝光前,绝味的主业早已 “亮起红灯”。2025 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 28.2 亿元,同比下滑 15.57%;归母净利润 1.75 亿元,同比暴跌 40.71%,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是高达 52.6%。作为营收支柱的卤制食品销售同比减少 4.68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虽仍达 84.88%,但颓势已难掩盖。

这并非短期波动。2024 年,绝味迎来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降,营收 62.57 亿元同比降 13.84%,净利润 2.27 亿元同比降 34.04%。而支撑业绩的门店网络正大幅收缩:从 2023 年底巅峰时的 15950 家,锐减至 2025 年 9 月的 10838 家,两年间关店超 5000 家,相当于每天消失 7 家门店。

“市场变了,但绝味没跟上。” 业内人士指出,卤味行业增速已从两位数跌至 2024 年的 3.7%,而绝味仍依赖传统品类,未能满足年轻人对创新口味、健康属性的需求。2024 年公司砸 6.67 亿元销售费用,同比增 23.31%,还签约顶流明星代言,却未能扭转颓势,陷入 “越投越亏” 的怪圈。

三、跨界自救 “碰壁”:奶茶与投资均成 “败笔”

为挽颓势,绝味的跨界尝试接连上演,却屡战屡败。2024 年在长沙门店试水 “绝味奶茶”,2025 年开出 “Plus” 高端门店,试图通过场景创新吸引客流,但并未形成规模效应。更受瞩目的 “美食生态圈” 布局同样惨淡,2017 年以来通过子公司投资千味央厨、和府捞面等 20 余家企业,却连续三年陷入亏损:2022 年亏 0.94 亿元,2023 年亏 1.16 亿元,2024 年亏 1.60 亿元,投资 “副业” 非但没成第二增长曲线,反而成了 “拖油瓶”。

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更让绝味雪上加霜。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卤味行业市场规模 1573 亿元,增速仅 3.7%,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需求疲软双重压力下,行业已从 “跑马圈地” 进入 “精耕细作” 阶段。而绝味既未在核心品类上突破,又未能在跨界领域站稳脚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新闻总结

从 600 亿市值的 “卤味明星” 到戴帽 ST、市值蒸发 500 亿,绝味食品的坠落堪称行业样本。财务层面,五年虚减营收超 7 亿的造假行为摧毁了市场信任,850 万罚款难挽公信力;业务层面,核心卤味销售下滑,两年关店超 5000 家,高价营销未能激活增长;自救层面,奶茶跨界、高端门店改造收效甚微,投资版图连年亏损,未找到新增长引擎。在卤味行业增速放缓至个位数的背景下,绝味若想破局,仅靠零散调整远远不够。重塑合规体系、聚焦卤味主业创新、提升消费者体验,才是其重拾核心竞争力、走出 “ST 阴影” 的关键,否则曾经的行业巨头或将彻底迷失在转型阵痛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