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祖国不会忘记” 的合唱声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风尚剧场深情回荡,一场跨越千里的雪域诗韵正以朗诵为桥,连接起青海高原与首都京华。7 月 4 日,“放歌新时代 诵说新辉煌 —— 在那遥远的地方” 全国朗诵展演青海专场正式启幕,老中青三代青海艺术家齐聚京城,用声音勾勒青海的山河岁月,以诗韵致敬新时代的奋斗征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原青海省领导、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到场,更让这场文化盛宴倍添分量。

雪域情怀 跨越千里的声音叙事
展演在激昂的大合唱中拉开序幕,来自青海的文化使者们带着高原的辽阔与深情,在首都舞台上铺展一幅立体的青海画卷。青海西宁电台播音主持王越、青海卫视藏族女主持人才旦卓玛与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共同担纲主持,三人的声音交织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代的和声。90 岁高龄的原青海话剧团电影表演艺术家张亮,以铿锵有力的语调朗诵朱德同志为青海的题词,一字一句间流淌着革命先辈对青海的深情厚望。
80 岁的朗诵艺术家瞿弦和与夫人张筠英携手登台,共同演绎描写作曲家王洛宾的小说片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当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的诗句从他们口中诵出,配合着悠扬的旋律,仿佛将观众带入金银滩草原的苍茫暮色中。青海省话剧团 70 岁的表演艺术家陈逸恒,以《黄河母亲》的朗诵震撼全场,他用声音塑造的黄河意象,既有 “九曲黄河万里沙” 的磅礴,亦有 “母亲河” 滋养高原的温情。
薪火相传 三代艺术家的精神接力
这场展演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精神的传承。原青海话剧团已故艺术家李丁、赵尔康的子女们登上舞台,诵读父辈留下的青海记忆;著名作家孟犁野、导演王潞平的后代们,则以声传情,诉说着父辈与青海的不解之缘。青海藉回族女诗人马文秀的获奖诗作《鹰笛》在李立红的朗诵中化作翱翔的雄鹰,而藏族男高音扎西朋达边唱边诵的《天路》,则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的高亢旋律,致敬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壮举。
诗剧《仓央嘉错》片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藏族文化的深邃;集体朗诵《手中的乌尔朶》重现藏族人民的斗争历史,乌尔朶(一种传统武器)的呼啸仿佛在剧场回响;话剧《惊天雷》的台词独白,将青海的革命岁月浓缩于舞台。最令人动容的是北京二中金帆舞蹈团演绎的青海民间歌舞《花儿与少年》,这支为怀念建设者高澍而编排的舞蹈,用灵动的肢体语言诉说着青春与奉献的故事。军旅艺术家刘纪宏朗诵吉狄马加的《回答》,以 “我要用太阳的光芒,写下我们的回答” 的铿锵诗句,将全场情绪推向高潮。
精神丰碑 用诗韵铭刻时代记忆
“这不是遥远的地方” 的歌声为展演画上句点,但青海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场演出以朗诵为媒介,既展现了青海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更致敬了在青海建设中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无名英雄。从王洛宾的音乐传奇到青藏铁路的建设奇迹,从仓央嘉错的诗意人生到黄河母亲的永恒守望,每一段朗诵都是对高原精神的诠释,每一首诗歌都是对新时代的礼赞。
正如策展人所言,这场展演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一次精神溯源。当雪域诗韵在京华回响,它唤醒的不仅是人们对青海风光的向往,更是对奋斗精神、奉献情怀的集体记忆。在朗诵声中,青海不再是 “遥远的地方”,而是与每个中国人心灵相通的精神家园,其蕴含的时代精神,正激励着更多人在新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