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 当新疆吐鲁番博物馆里唐代 12 岁少年卜天寿的打油诗与今日《中国少年报》小读者的课堂笔记隔空相遇,跨越 1300 多年的童心共鸣,正在诉说一个永恒的主题 ——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华民族。刚刚出版的《中国少年报》”小小石榴籽童心向未来” 专刊,以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为脉络,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支持下,为全国青少年展开一幅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画卷。

穿越时空的文明基因:从卜天寿的作业到云端课堂
在新疆吐鲁番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那份唐代少年的《论语》抄本上,除了工整的经文,还留着调皮的涂鸦:”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 这与今天少年们期待假期的心情如出一辙。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专刊卷首语中写道:”你们都曾诵读《论语》,都曾朗诵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正是穿越时空的奇妙共鸣。”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从《论语》到新课标教材,方块字里流淌的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在云南独龙江畔,独龙族少女用 5G 直播展示传统织锦,背景音里古老木刻调与直播间的点赞声交融;帕米尔高原的云端课堂上,塔吉克族儿童的童谣与《论语》诵读通过网络同频共振。这些场景恰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的解读:”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既在博物馆的文物里,也在少年们的课本中,更在当下鲜活的生活里。”
历史长河中的交融密码:从青铜鼎到北斗终端
周天子九鼎上的饕餮纹,融合了草原部落的图腾;汉武帝旌旗上的彩线,织入了南越织女的技艺;云冈石窟的斗拱,凝结着鲜卑匠人与汉族工匠的智慧 —— 专刊用一组组文物图片揭示:中华民族的形成从来不是单一族群的独角戏。西夏王陵残碑上汉字与党项文的交相辉映,文成公主带去的造纸术在吐蕃的传承,三星堆青铜神树里的榫卯技术…… 这些考古发现如同散落的珍珠,被 “多元一体” 的主线串联成文明项链。
在内蒙古草原,蒙古族护边员手持北斗终端巡边,与古代狼烟传递信号形成奇妙呼应;布达拉宫的藏族工匠用古法加固唐代梁柱,现代测绘技术与千年工艺在此对话。正如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专家王延中所言:”从青铜铸造到航天科技,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新时代的石榴籽:从木卡姆到 VR 古城
喀什古城的手鼓店里,维吾尔族老人教游客击打《十二木卡姆》的节奏,隔壁旅拍店的汉族少年正通过 VR 技术 “穿越” 到古代疏勒城;大理三月街上,白族调子与彝族山歌在茶香中交织 —— 专刊用大量鲜活案例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少年们的生活中生根。北京中关村小学的 “民族文化创客” 社团,将苗族银饰纹样转化为 3D 打印模型;成都的 “熊猫少年” 志愿者队,用双语讲解藏羌碉楼的建筑智慧。
“希望你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潘岳在卷首语中对少年们的寄语,在专刊的 “石榴籽行动” 板块得到生动体现:新疆乌鲁木齐小学生与浙江宁波小伙伴共种 “团结树”,内蒙古呼伦贝尔少年与福建泉州少年同编 “同心结”。这些实践正如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说:”当孩子们在 VR 中触摸历史,在直播中传承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
从卜天寿的作业本到云端课堂,从青铜鼎的饕餮纹到北斗卫星,《中国少年报》专刊以少年视角构建起三维文明坐标系。当 00 后、10 后们在博物馆与文物 “对话”,在直播间与传统 “握手”,在 VR 中与历史 “同行”,一个跨越千年的文明共识正在形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叫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叫中华民族。这颗深埋在文明基因里的 “石榴籽”,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