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东方的 OLED 显示屏生产线开始为 iPhone 17 Pro 量产面板时,一个持续十年的行业格局被打破 —— 这家中国企业终于从苹果标准款机型的供应商,跃升为高端 Pro 系列的屏幕提供商。尽管此次量产仅覆盖国内市场机型,但这一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推,不仅标志着国产显示技术迈过苹果严苛的品质门槛,更预示着全球 OLED 屏幕市场 “韩企垄断” 的时代正在松动。

从 “陪跑者” 到 “核心玩家” 的十年跨越
京东方与苹果的供应链缘分始于 2020 年,当时它为 iPhone 12 标准版提供 OLED 屏幕,成为首家进入苹果供应链的中国显示厂商。但在高端市场,三星显示凭借 M 系列材质的高亮度、低功耗优势,长期垄断 iPhone Pro 系列屏幕供应。此次京东方获准量产 iPhone 17 Pro 屏幕,意味着其最新研发的 Q9 材质 OLED 面板通过了苹果的 “魔鬼测试”—— 在 120Hz 刷新率下实现 2500 尼特峰值亮度,同时将功耗降低 15%,这些参数已接近三星旗舰产品水平。某供应链分析师透露:“苹果对 Pro 系列屏幕的检测项目超过 300 项,京东方能通过认证,说明其在色准控制、残影抑制等核心指标上实现了突破。”
苹果供应链 “去韩国化” 的关键一步
多年来,苹果一直在暗中推动供应链多元化。2023 年,iPhone 15 系列中京东方的屏幕供应占比已提升至 20%,而此次 Pro 系列的突破,是苹果降低对韩企依赖的重要信号。数据显示,三星显示此前占据 iPhone OLED 屏幕 80% 的供应量,随着京东方加入 Pro 系列阵营,这一比例可能降至 65%。对苹果而言,供应链多元化不仅能降低议价成本 —— 三星显示的 Pro 系列屏幕报价比京东方高 12%,更能规避地缘政治带来的断供风险。有消息称,苹果已要求京东方在 2026 年将产能提升至每月 1500 万片,为进一步扩大合作铺路。
国产屏的 “突围战” 与全球市场的涟漪效应
京东方的逆袭背后,是中国显示产业二十年的技术攻坚。2016 年,京东方投入超千亿元研发柔性 OLED 技术,历经六代技术迭代才打破韩企垄断。此次为 iPhone 17 Pro 供应的屏幕,采用了自主研发的 “微晶玻璃基板” 技术,可将屏幕抗摔性能提升 3 倍,这一创新让苹果放弃了对韩国进口基板的依赖。在国内市场,京东方的 OLED 屏幕已应用于华为 Mate 70、小米 14 等旗舰机型,市场份额达 38%,超过 LG 显示成为全球第二。随着苹果订单的加持,国产屏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将进一步提升,预计 2025 年全球份额有望突破 25%。
不过,京东方的全球化之路仍存挑战。此次量产仅限国内市场机型,说明其在海外市场的品控稳定性仍需验证;三星显示正在研发的 QD-OLED 技术,色彩表现比现有 OLED 更优,可能成为下一代 iPhone 的标配。但不可否认的是,京东方打入 Pro 系列供应链,已为国产显示产业树立了标杆。当 iPhone 17 Pro 在国内市场点亮京东方屏幕时,这不仅是一块面板的胜利,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突破技术壁垒的里程碑 —— 它证明,在全球产业链的竞技场上,国产力量已从 “追随者” 变成了不可忽视的 “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