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演文学 “老友记”:作家与译者共话中外文学交流新篇

在盛夏的金陵,一场文学的盛宴正热烈上演。7 月 21 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盛大开幕,来自 31 个国家的 39 位汉学家与 39 位中国作家跨越山海齐聚一堂,让南京这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瞬间成为全球文学交流的焦点。

踏入会场,热烈的氛围扑面而来,作家与翻译者们如同许久未见的老友,热情相拥、亲切交谈,处处洋溢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彼此的欣赏。本次研讨会自 2010 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 6 次,它不仅汇聚了全球知名汉学家与杰出翻译家,更是思想、理论与语言深度碰撞的前沿阵地。

活动现场,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为首次参会的 15 位汉学家颁发 “中国文学之友” 证书,以表彰他们为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与卓越贡献。白罗米、高伯译、杜肯・玛斯木汗等汉学家接过证书,他们的眼中满是荣耀与自豪,这一张张证书,是对他们多年来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之美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最高礼赞。

开幕式后,以 “‘译’起向未来” 为主题的演讲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活动,白兰、白鑫、刘震云等 9 位嘉宾依次登台,分享他们对文学翻译的独到见解。

“只懂汉语的翻译家,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他还要懂中国的生活;只懂生活也还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他还要懂中国的历史、社会、哲学。作家和翻译家应当成为朋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刘震云的话语发人深省。他指出,通过翻译家的妙笔,作家的作品得以披上不同语言的外衣,走进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视野,而读者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也为作家带来新的思考,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让大家在认知他人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约万诺维奇・安娜与中国结缘长达 34 年,她感慨翻译工作常被误解,却始终坚守。面对人工智能冲击翻译行业的论调,她坚定地认为,唯有人类才能真正理解并传递作品中的经验、思考与情感。她呼吁大家继续努力,将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译成母语,让外国读者借由译作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就像她当年因文学而爱上中国一样,期待激发更多外国青年对中国的向往。

东西则从地缘角度出发,提到中国与东盟联系紧密,文学阅读能引发强烈共鸣。他在与东盟各国作家、读者交流中,深切感受到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能改变人们对彼此的认知,增进好感,为区域文化交流搭建坚实桥梁。

丁捷着重介绍了江苏文学海外传播成果。2023 年,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揭牌,为江苏文学 “走出去” 注入强大动力。未来,江苏省作协将积极落实相关计划,完善翻译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策划更多文学活动,让江苏文学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样本。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南京市作协副主席鲁敏在采访中难掩喜悦,收到译者带来的最新译文,迎接首次到访南京的友人,她期望此次会议能给汉学家们留下美好回忆,让南京成为汉语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接下来,与会嘉宾还将通过分组讨论、书店调研、主题沙龙、文化参访等活动,深入交流探讨,挖掘更多文学交流与传播的新路径。这场文学 “老友记”,不仅是一次聚会,更是中外文学携手迈向未来、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新起点,相信在作家与译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学将在世界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