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黄的老照片中,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骑兵眼神坚毅,战马的鬃毛在风中飞扬。这张定格于 1945 年的影像,记录着新四军战士曹景德奔赴东北前的瞬间。这位从江苏新沂贫困农家走出的战士,用一生书写了一段关于忠诚与坚守的传奇。从抗日战场的枪林弹雨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奉献,他始终铭记着那句承诺:“我对得起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1926 年,曹景德出生在江苏省新沂市高流镇高岗庄村的一间泥坯房里。在旧社会的苦难中,他的童年充斥着劳作与饥饿,从记事起就跟着父母给富人家割麦、放牛,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担。1943 年,16 岁的曹景德在地主家打长工时,遇到了地下党员张先生。张先生的一句 “有机会就去扛枪打鬼子,为咱穷人争口气”,在他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44 年,新四军征兵的消息传来,17 岁的曹景德第一个报了名,与同村二十名青年一同踏上征程。仅接受一周战前训练后,他便投身沭阳县代宜山战斗。深夜突袭中,他跟着班长跃过三道鹿砦,在肉搏中砍倒两名日兵。战后清点人数,他们班只剩五人。“那夜的月亮是红的,满地都是血,我才知道战争不是说书先生讲的故事。” 多年后,曹景德这样回忆首战的惨烈。
在新沂县芦沟战斗中,曹景德留下了永久的 “军功章”。当战友们打出的迫击炮弹接连 “哑火”,他揣着手榴弹冲向阵地前冒烟的炮弹,在日军机枪扫射下抱回滚烫的哑弹。左腿被弹片划开深可见骨的伤口,他愣是没哼一声。这枚哑弹后来帮助兵工厂改进了炮弹,而他腿上的伤疤,每逢阴雨天就隐隐作痛,弹片至死都没取出来。
1945 年的安徽洪泽湖战斗,成为曹景德最沉痛的记忆。他奉命去搬援兵,返回时阵地已成焦土,全连 120 多人只剩 3 名伤员,双腿被炸断的连长还死死攥着军旗。“如果不是去送信,我早跟他们埋在一起了。” 每当说起这段经历,他总会红了眼眶。同年 8 月,在抗战最后一战 —— 长江北岸无为县战斗中,同村参军的二十个伙伴只剩他和重伤的白云江。
凭借英勇表现,曹景德被选入骑兵班。他用津贴买了铁梳和肥皂,每天给马刷洗,反复训练马跪倒、卧倒,练马上劈刀时对着高粱秆木桩从早到晚练习,直到能在奔驰的马上劈中空中抛起的草帽,成为骑兵班的尖子。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东北战场到广西剿匪,曹景德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1949 年天津战役中,他化装成三轮车夫潜入市区绘制敌军布防图,为总攻打开关键突破口;1950 年,他参与护卫胡志明率越南军事代表团访华;在灵山县剿匪时,他亲手俘虏匪首 “独眼龙”……
1957 年,曹景德转业到地方工作,即便在老首长王谭被错划为右派时,他仍坚定地说:“王科长是好人,我相信组织会还他清白。” 这份坚持让他错过了调回部队的机会,却毫无怨言,在地区交通局带领工人修桥铺路,直至 1989 年离休。离休后,他义务担任社区党史宣传员,给年轻人讲述革命历史。
2005 年、2015 年,曹景德先后戴上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70 周年纪念章,这两枚勋章被他视若珍宝。2019 年,94 岁的他在南宁安详离世,临终前望着党旗轻声说:“我对得起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如今,曹景德的骨灰安葬在广西烈士陵园,上海新四军广场的纪念碑上,“曹景德” 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他从贫苦农民成长为革命战士,用一生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告诉我们:平凡不等于平庸,坚守终会闪光。这份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