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高速爆燃:三个女孩的考编路与两重未解的疑问

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护栏旁,烧焦的汽车框架像一具黑色的骨架,散落的书本残页上还能辨认出 “事业单位考试” 的字样。3 月 29 日晚,这辆小米 SU7 撞上水泥隔离桩后爆燃,火焰吞噬了车厢,也吞噬了三个 23 岁女孩的未来 —— 她们正赶往安徽参加事业编考试,梦想着成为教师、医生,却在距考点不到 200 公里的地方,永远停在了 22 时 44 分。

四天后,遇难者罗同学的母亲王女士坐在铜陵市的酒店里,手里攥着女儿的准考证,眼泪把纸页浸出褶皱。“小米说会联系家属,可我们连一个慰问电话都没接到。” 她的声音嘶哑,反复问着两个问题:“为什么撞一下就烧得这么快?为什么车门打不开,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考编路上的最后行程:从智能驾驶到猛烈碰撞

“女儿说 SU7 的智能驾驶很方便,跑高速不累。” 王女士记得,3 月 29 日下午,罗同学和另外两名室友从武汉出发时,还拍了张车内合照发群里,配文 “冲啊,上岸!”。她们计划第二天参加安徽的事业编考试,特意提前一天出发,想在考点附近住一晚。

小米汽车的官方通报还原了部分行程:22 时 27 分,车辆激活 NOA 智能辅助驾驶,以 116km/h 的速度行驶;22 时 36 分,系统发出 “请手握方向盘” 的脱手预警;22 时 44 分 24 秒,系统提示 “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开始减速。1 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向左打方向盘 22 度,踩下 31% 的制动踏板;又过 1 秒,方向盘向右回正 1 度,制动踏板踩到 38%。随后,车辆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碰撞前时速约 97km/h。

“事发路段在施工,本车道被封,改道到逆向车道。” 王女士从交警处得知,女儿可能没注意到临时改道的标识。但让家属无法接受的是,通报里没提 “自燃” 和 “车门” 的问题。“男朋友收到的短信说‘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已自动报警’,可等救援人员到,车已经烧得只剩架子了。” 罗先生说,第三个女孩是被路人砸破车窗拖出来的,但因为烧伤过重,最终没能救活。

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事故车辆的车身完全炭化,轮胎烧得只剩钢圈,周围地面有大片燃烧后的黑色痕迹。“电动车碰撞后起火不罕见,但烧得这么快,连破窗救人的时间都没有,太反常了。” 一位从事汽车安全研究的工程师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电动车的电池包有防护结构,碰撞后应能争取几分钟逃生时间。

家属的两大疑问:火焰与锁死的车门

“我们到殡仪馆看到孩子时,心都碎了。” 罗先生红着眼眶说,前排的两个女孩遗体碳化严重,根本看不清样貌,“法医说,她们是被活活烧死的。” 他质疑,小米 SU7 的电池安全是否达标:“是不是碰撞导致电池短路,才引发了爆燃?”

更让家属愤怒的是车门问题。“路人说当时想拉车门,可怎么也拉不开。” 王女士从目击者那里听说,事故发生后,有车辆停下来施救,但四个车门都无法从外面打开,最后只能砸破后排车窗,把第三个女孩拉出来。“如果车门能打开,哪怕有一个人逃出来也好啊。”

小米的通报里,对此只字未提。记者联系小米汽车客服,对方表示 “一切以警方调查结果为准”。但多位汽车行业人士指出,电动车碰撞后,车门应自动解锁,这是基本的安全设计。“有的车型还会自动降下车窗,方便逃生和救援。” 上述工程师说,如果 SU7 在碰撞后没有自动解锁,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系统故障。

在某汽车投诉平台上,有多位 SU7 车主反映 “车门偶尔打不开”,其中一位 2024 年的投诉称:“低速碰撞后,车门从外面拉不开,要从里面解锁才行。” 但这一说法未得到小米官方的回应。

智能驾驶的责任边界:谁该为 “分心” 负责?

小米的通报提到,22 时 28 分曾发出 “轻度分心报警”。家属猜测,三个女孩可能在聊天或看手机,没及时发现路况变化。“但智能驾驶系统难道不该更灵敏吗?” 王女士反问,“既然检测到障碍,为什么不早点减速,或者自动避让?”

一位资深智能驾驶工程师分析,临时改道路段的路障可能是 “静态障碍”,如果系统的高精地图没及时更新,可能无法提前识别。“NOA 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驾驶员必须随时接管。” 他强调,97km/h 的碰撞速度远超安全范围,“即使是水泥桩,这个速度撞上去,生存概率本身就很低。”

但家属认为,小米过度宣传了智能驾驶的功能。“女儿说‘开着 NOA 很放心’,这是不是让她放松了警惕?” 罗先生翻出小米 SU7 的宣传视频,里面有 “全场景智能驾驶,安全无忧” 的字样,“如果知道辅助驾驶有这么多限制,她可能就不会依赖了。”

目前,铜陵警方已介入调查,事故原因还在认定中。“我们已经提交了所有车辆数据,包括行驶记录和系统日志。” 小米汽车客服表示,专项小组在铜陵配合调查,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等待答案的家属:“我们只要一个真相”

4 月 1 日下午,三位遇难女孩的家属在铜陵碰面,彼此搀扶着走进交警大队。“孩子们的准考证还在车里,现在连遗物都找不到了。” 一位母亲哭着说,她们只想知道真相:车辆的安全设计是否有缺陷?碰撞后的安全机制是否失效?

“事业编考试的成绩还没出来,可她们再也等不到了。” 王女士的手机里,还存着女儿备考时的照片:书桌上堆着厚厚的复习资料,旁边放着小米 SU7 的车钥匙。“她说考上后,要用第一个月工资给我们换个冰箱。”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尚未与家属取得正式联系。网络上的讨论仍在发酵,有人质疑电动车的安全标准,有人呼吁规范智能驾驶的宣传。而对于三个女孩的家庭来说,等待她们的,除了悲痛,还有漫长的调查过程。

“我们不想要赔偿,就想要一个明白的说法。” 罗先生望着窗外,那里的阳光很亮,却照不进他心里的阴霾。“至少要弄清楚,她们最后时刻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没能逃出来。”

这场考编路上的悲剧,最终演变成了对汽车安全的拷问。当智能驾驶成为越来越多车主的选择,如何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 “辅助” 不变成 “依赖”?这些问题,或许比事故本身更值得深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