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慈利县长潭河的水面上,一条清晰的界线将河水劈成两半:一侧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另一侧却像被泼了红墨水,浑浊的红褐色水流缓慢涌动,连岸边的水草都被染成了暗红色。当地村民站在河边,望着这诡异的 “阴阳河”,眉头紧锁 —— 这种现象年年都有,可今年从 2 月开始,红褐色就没退过,“洗衣服都怕染上色,更担心哪天连井水都变了味”。

3 月 21 日,慈利县官方通报称,水体变色是 “甲藻过量繁殖”,水质符合地表水 Ⅲ 类标准。但这个结论没能打消疑虑,反而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更多涟漪。“4 天查 151 家养殖场,一天要跑 37 家,能查仔细吗?”“Ⅲ 类水能不能放心用?”“那些藏在养殖场底下的溶洞,会不会就是排污口?” 沿着长潭河一路探访,居民的疑问像河底的暗流,涌动在红褐色的水面之下。
从 “年年有” 到 “格外重”:一条河的颜色预警
“往年最多红半个月,今年两个多月了还这样。” 在长潭河边住了一辈子的周大爷,指着河中央的分界线说。他记得小时候,这条河是附近村民的 “大水缸”,淘米、洗菜、洗衣服全靠它。可从五年前开始,每年春天都会出现局部水体发红,“一开始以为是泥土冲下来的,后来发现颜色越来越深,还有股怪味。”
今年的情况格外严重。2 月初,长潭河电站上游 2 公里处的河面,突然出现大片红褐色,像一条围巾铺在水上。有村民拍了视频发到网上,“阴阳河” 的说法迅速传开。“有专家说可能是污染,也有人说是自然现象。” 周大爷的儿子小王不放心,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河水,放在家里三天,瓶底沉淀出一层暗红色的泥状物质。
3 月 18 日,慈利县成立联合调查处置组,对沿河 10 公里范围进行排查。三天后,通报称 “水质基本满足地表水 Ⅲ 类标准”,变色原因是 “甲藻水华”。可居民们不买账:“甲藻为啥偏偏在这一段疯长?还不是因为水里养分太多。” 他们都知道,长潭河沿岸藏着数百家养殖场,猪舍、鸡棚沿着河岸铺开,有的甚至就建在溶洞边上。
“你看那家养殖场,后面就是个天坑。” 小王指着河对岸的一排蓝色厂房说。透过望远镜能看到,厂房墙角有个黑黢黢的洞口,“下雨的时候,污水会不会顺着溶洞流进河里?谁也说不清。”
4 天排查 151 家: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不是我们不信官方,是这速度太吓人了。” 村民王先生算了笔账:3 月 18 日到 21 日,4 天时间排查 151 家养殖场,平均每天要查 37 家,“一家养殖场光看排污口、沉淀池、台账,没半小时下不来,他们是飞着查的吗?”
记者沿着长潭河走访发现,沿岸的养殖场大多挂着 “标准化养殖” 的牌子,沉淀池里的水看起来不算浑浊。但一位曾在养殖场打工的村民透露,“检查的时候会把排污管关上,平时偷偷排的情况不少见。” 更麻烦的是那些藏在溶洞里的排污口,“管子从猪舍接出来,直接伸进溶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
慈利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解释,排查时采用了 “一看二问三测” 的方法:看排污设施是否齐全,问日常管理流程,测沉淀池水质。“151 家里,只有几家存在干肥堆积的问题,没发现偷排。” 但他也承认,长潭河流域属于喀斯特地貌,天坑、溶洞星罗棋布,“有些暗河和地表河相通,确实给溯源增加了难度。”
这种地貌特征,让污染溯源成了 “捉迷藏”。在长潭河支流的一处山脚下,记者看到一个直径约 3 米的溶洞,洞口飘着淡淡的腥臭味,水面上漂浮着白色泡沫。“这洞直通长潭河,上次暴雨后,里面冲出过塑料袋和粪便。” 附近村民说,曾有环保志愿者来检测,发现洞里的水氨氮含量超标 10 倍,但顺着溶洞往里走几十米就没了路,“根本找不到是谁排的。”
官方通报里提到的 “东方希望” 大型养殖场,就建在长潭河上游 5 公里处。3 月 25 日,执法人员第二次检查,称 “未发现偷排漏排”。但村民们记得,去年夏天,这家养殖场曾因 “污水处理设施故障” 被罚款,“谁知道这次是不是临时修好的?”
Ⅲ 类水的争议:从 “达标” 到 “放心” 的距离
“Ⅲ 类水到底能不能用?” 这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Ⅲ 类水适用于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但前提是 “经处理后可饮用”。
“我们喝的是井水,可灌溉、洗衣都靠河水。” 周大爷指着自家菜地里的白菜说,“用河里的水浇地,今年的菜长得特别慢,叶子上还有斑点。” 更让他担心的是下游的渔场,“养鱼的老板说,最近死了不少鱼,不知道是不是和水质有关。”
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解释,Ⅲ 类水的氨氮、总磷等指标符合要求,“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他们也承认,甲藻水华确实与氮磷超标有关,“可能是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带来的养分。”
为了控制甲藻生长,工作人员每天往河里投放食品级絮凝剂。红褐色的水面上,白色的药剂像雪花一样散开,暂时让水色变浅。“这就像给病人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小王说,“不找到排污的源头,明年春天还会红。”
3 月 28 日,慈利县开通了 “问政慈利” 举报通道,鼓励居民提供偷排线索。但村民们觉得,光靠举报不够,“得让排查过程公开,让我们也能跟着看。” 王先生甚至提出:“我愿意自费参与复查,就想知道那些养殖场到底干不干净。”
溶洞里的秘密:难以破解的溯源困局
长潭河流域的地图上,密密麻麻标着红色的圆点 —— 每个圆点都代表一个天坑或溶洞。当地地质资料显示,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暗河系统,“地表河和地下河像一张网,互相连通。”
在长潭河下游的一个溶洞口,记者看到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和菜叶,石壁上有黑色的污渍。“这洞通到哪里谁也说不清,可能连到几十公里外的另一条河。” 村民说,曾经有人往洞里扔了个 GPS 定位器,最后在长潭河电站附近的水面上找到了。
这种复杂的地形,让污染溯源成了难题。“就算知道有污水排进溶洞,也很难查清是哪家养殖场排的。” 环保志愿者李先生曾带专业设备来检测,发现多个溶洞的水质氮磷含量超标,但 “找不到具体的排污点,只能推测是沿岸养殖污染。”
慈利县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表示,已对 169 家养殖场和十余个溶洞进行排查,“只发现少量陈年垃圾”。但他也坦言,“溶洞系统太复杂,确实存在监管盲区。” 目前,当地正在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案,计划对沿岸养殖场进行 “一场一策” 改造,“争取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站在长潭河边,周大爷捡起一块被染红的石头,叹了口气。河水缓缓流淌,红褐色的部分渐渐与清水融合,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绸带。“我们不求河水变回几十年前的样子,只求知道这红色到底从哪来,能不能治好。”
夕阳照在水面上,红褐色的水波闪着诡异的光。对于长潭河的居民来说,这条 “阴阳河” 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 —— 在那些看不见的溶洞深处,到底藏着多少与污染有关的秘密?而这个问号,或许需要比 4 天更长的时间,才能被真正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