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区的快递驿站里,汪女士看着墙上 “转让成功” 的纸条,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一周前,她刚给前店主李某转了 6.6 万元,满心欢喜地以为能一边带娃一边当老板。可现在,李某不仅没走,反而坐在电脑前,熟门熟路地接起了寄件订单,收款码扫的还是她自己的手机。“这是我的老客户,帮你带带生意。” 李某笑着说,手里却把本该属于汪女士的 20 元寄件费揣进了口袋。

这场号称 “淡季月赚 9000 元” 的美梦,从一开始就是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当汪女士发现实际月收入不足承诺的七成,想退店时才发现,签的合同里连 “前店主不得干涉经营” 的条款都没有。那些 “母亲重病急转”“送货上门有补贴” 的谎言,像驿站里堆积的包裹,一层层把她困在中间。
从 “带娃也能做” 到赖着不走:一周速成的 “老板”
“带小孩也能做,送货上门时关半小时门就行。”2024 年 5 月,汪女士在小区里碰到快递驿站老板李某,对方热情地给她描绘 “轻松赚钱” 的蓝图。那时她刚送孩子上幼儿园,正想找份能兼顾家庭的工作,李某的话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
10 月,李某突然说自己母亲心脏病发作,急着回老家,要把驿站转让给她。“双十一马上到,旺季月入两万不是问题。” 李某翻出手机里的 “流水”,指着数字说,“还有送货补贴,一单一块一,稳赚不赔。” 为了让她尽快下决心,李某还 “好心” 提醒:“我老公同事也想要,我先留给你,今晚就得定。”
汪女士被说得心动,可还是有点犹豫。李某又抛出 “房租到期” 的理由,催着她赶紧转账。“就 6.6 万,包含转让费、房租和押金,错过就没了。” 在五天密集的 “洗脑” 后,汪女士稀里糊涂地转了钱,连驿站的实际流水都没查过。“我以为她是邻居,不会骗我。”
接手第一天,汪女士就发现不对劲。李某说 “帮忙过渡”,却天天守在店里,客户来寄件,她抢着下单收款;快递员来送件,她偷偷塞烟,让对方把入库费从 0.4 元降到 0.3 元。“她当着我的面开免提,跟快递员说‘这边问题多,别放太多件’。” 汪女士急了,让她走,李某却耍赖:“我东西还没搬完,再待几天。”
更让她崩溃的是,所谓的 “送货补贴” 根本不存在。她去问快递公司,对方说 “这政策去年就取消了”。这时她才明白,李某给她看的 “流水” 全是假的,实际月收入连 6000 元都不到。
合同成废纸:维权路上的 “坑” 一个接一个
“我要退钱!” 汪女士找到李某,对方却翻脸不认账:“合同都签了,哪有退的道理?” 她拿出合同一看,顿时傻了眼 —— 上面只有几句 “常规条款”,既没写客户资源要全部转让,也没说前店主不能干涉经营,连 “补贴” 的事都没提。
“这合同等于一张废纸。” 律师吴小光看完后直摇头。他告诉汪女士,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民事欺诈,可想要维权,得拿出证据。好在汪女士保留了聊天记录,里面有李某承诺 “月赚 9000”“有补贴” 的话。
可维权之路比想象中难。她先报了警,警方说 “这是经济纠纷,管不了”;找社区调解,李某根本不来。“她还联合快递员给我施压,说不给降入库费,就不把件放我这。” 汪女士那段时间天天失眠,孩子没人接,驿站的包裹堆成山,“我连哭的时间都没有。”
今年 1 月,法院介入调解,李某终于同意退 4 万元,但前提是汪女士得把驿站还回去。“我亏了 2.6 万,还搭进去三个月时间。” 汪女士说,最让她心寒的是,退店后没多久,那个驿站又被转让给一个小伙子,“我提醒他小心,还被李某警告‘少管闲事’。”
快递驿站转让的 “套路”:专坑创业小白
汪女士的遭遇不是个案。在陕西安康,周先生花 5 万元接手驿站,才发现转让人只是 “打工的”,真正的老板根本不知道这事,合同直接作废;在南通,一个犯罪团伙伪造快递公司官网,谎称 “加盟就能赚大钱”,一年半骗了 800 多人,有人交了 7000 元,只拿到一台旧电脑。
“快递驿站转让水太深了。” 一位做了五年驿站的老板说,很多 “急转” 的背后,藏着三个陷阱:一是虚构流水,用 “旺季高收入” 吸引小白;二是隐瞒纠纷,比如和快递员关系不好,或者欠了房租;三是权属不清,转让人根本没有真正的经营权。
“他们就盯着宝妈、下岗工人这些想‘低风险创业’的人。” 律师吴小光提醒,接手驿站时,一定要查三样东西:实际经营流水(不能只看老板给的截图)、和快递公司的合作协议(确认转让人有权利转)、周边同行的评价(问问这家店有没有纠纷)。签合同的时候,必须写清楚 “客户资源全部转让”“前店主不得干涉经营”,最好找律师把把关。
可现实中,很多人像汪女士一样,被 “邻居”“熟人” 的身份迷惑,连最基本的核实都省了。“我以为她跟我住一个小区,不会骗我。” 汪女士说,现在每次路过那家驿站,心里都不是滋味。
结语:别让 “创业梦” 变成 “维权路”
如今,汪女士重新找了份文员的工作,虽然赚得不多,但踏实。她把自己的经历发在网上,收到了几百条留言,很多人说自己也被骗过。“有人亏了十几万,连家都快散了。”
快递驿站本是方便居民的便民点,可在一些人眼里,却成了 “割韭菜” 的工具。想要避免踩坑,除了提高警惕,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 比如要求驿站转让时必须公示真实流水,让快递公司介入审核权属。毕竟,没人希望创业者的血汗钱,最后都打了水漂。
汪女士说,她最大的教训是:“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越是说得好听的‘急转’,越要多留个心眼。” 毕竟,创业的第一步不是交钱,而是看清脚下的路,到底有没有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