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上的伤口在愈合过程中,总会迎来一段 “奇痒无比” 的时期。长辈常说 “伤口发痒说明在长好了”,这话不无道理,但伤口愈合时为何会发痒,其中的科学奥秘值得一探究竟。

要了解伤口发痒的原因,得先从皮肤结构说起。人体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表皮是最外层的屏障,真皮层则富含血管、神经末梢等,是皮肤的 “功能中枢”。当皮肤受伤,身体会启动一系列 “应急维修程序”,也就是伤口愈合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凝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四个阶段。
凝血期,血管破裂后通过凝血机制止血,形成血痂;炎症期,免疫细胞清理细菌和坏死组织,伤口可能出现红、肿、热、痛;增殖期,新血管长出,成纤维细胞制造胶原蛋白,新皮肤细胞填补破损;重塑期,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组织强度恢复。而发痒的感觉,大多出现在增殖期和重塑期。
那么,痒到底从何而来呢?首先是组织修复引发的拉伸和刺激。新生皮肤组织生长时,会牵拉周围旧组织,新血管、神经纤维和胶原蛋白生成带来的局部热度和张力变化,都会刺激真皮层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痒感。
其次是组胺的释放。伤口愈合时,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以促进血管扩张和细胞迁移,而组胺会激活皮肤中的 C 类神经纤维,将痒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这也解释了为何抗组胺药能止痒,因其可阻断组胺受体。
再者是神经再生。伤口愈合不仅是表皮修复,神经末梢也在再生 “重新接线”,这个过程中神经电信号传输不稳定,容易被大脑误判为痒,就像神经系统在 “调试阶段” 出现的信号干扰。
虽然伤口发痒让人难以忍受,但抓挠可不是明智之举。抓挠可能带入细菌导致伤口感染,还可能损伤新生组织,延缓愈合,甚至留下明显疤痕。所以,即便痒得厉害,也要忍住抓挠的冲动。
总的来说,伤口愈合时的发痒是身体修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是组织生长、神经再生等一系列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 “甜蜜的烦恼” 提醒着我们伤口正在逐渐好转,只要耐心等待,痒感总会慢慢消退,而保护好新生的组织,才能让伤口真正顺利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