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创新的浪潮中,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 – out 总金额已接近 660 亿美元,远超 2024 年全年 BD 交易总额,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势头。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大步跨越,中国创新药正从本土走向世界,迎来属于自己的 “黄金时代”。

今年 5 月,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合作协议尤为引人注目。三生制药向辉瑞授予自主研发的突破性 PD – 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 – 707 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高达 12.5 亿美元的首付款刷新了历史记录,震惊了整个医药圈。这一合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的提升,也标志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医药创新网络。自 2019 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成功获批,实现中国创新药出海 “零的突破” 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企通过许可授权、并购、NewCo 模式等 BD 策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事实上,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呈现出井喷之势。今年上半年,联邦制药、恒瑞医药、和铂医药等多家国内药企纷纷将管线对外授权,交易项目覆盖单抗、双抗、GLP、ADC 等热门靶点,涉及肿瘤、自免、减重等多种常见疾病类型。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中国药企对 MNC 的海外授权交易超过 70 笔,首付款总额近 30 亿美元,交易总额达 531.36 亿美元。
诺和诺德与联邦制药的合作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诺和诺德以 2 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 18 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获得联邦制药 GLP – 1/GIP/GCG 三靶点受体激动剂 UBT251 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独家权利。尽管 UBT251 仍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但诺和诺德对其前景充满信心,表示将尽快将其推进到肥胖适应症的全球 1/2 期试验中。
和铂医药也在今年 6 月与日本大冢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将 BCMA/CD3 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TCE)HBM7020 的全球开发权益(除大中华区外)授权给大冢制药,交易总金额高达 6.7 亿美元。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表示,此次合作是双方基于对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技术突破的共同追求而达成的,体现了技术互补与资源协同的战略价值。截至目前,和铂医药已完成 17 次 BD 出海交易,成为中国 BD 出海交易最多的药企。
这些巨额交易的背后,是 MNC 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高度关注与青睐。动脉网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头部 MNC 加速与中国药企的合作,超过 90% 的头部 MNC 已 BD 中国创新药管线,中国成为全球 BD 出海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与中国创新药企的交易中,默沙东、阿斯利康、礼来制药排名前三甲,其中默沙东自 2015 年以来,与中国药企的重磅交易总计近 20 件。
在 BD 交易中,MNC 有着一套严格的筛选标准和判断准则。他们通常基于全球高关注度的疾病领域筛选管线,并设置中国或亚太地区合作负责人对接有意向的企业。交易流程需经过多环节筛选、匹配,任何一个环节不匹配均可能导致交易终止。从初步评估到签署保密协议,再到深度交流与 QA 问答,整个过程复杂且漫长。如宜联生物与罗氏就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 – MET)的下一代 ADC 药物候选产品 YL211 达成合作前,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博弈与等待。
创新药的估值是 BD 交易中的关键环节。MNC 需评估管线潜在价值以确定合理报价,本土创新药企则需通过估值测算判断交易能否覆盖研发成本、支撑后续发展。国盛医药研报显示,一款国产药物在国内和海外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成功出海后估值有望大幅提升。好产品是估值的根本,临床数据亮眼的产品更能获得海外买家的认可,从而在交易中获得更高的定价权。
随着国产创新药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药企的出海征程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出口到如今多样化的出海模式,中国创新药正从量变走向质变。未来,中国创新药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 “质量与规模双升” 的新阶段中,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案,也为中国医药产业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