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越来越贵,我不想为溢价买单了

“这颗车厘子快赶上一顿饭钱了!” 在超市水果区,看着标价牌上的数字,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水果似乎成了 “奢侈品” 的代名词,动辄几十上百元一斤的价格,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当吃水果不再是简单的味蕾享受,而是被贴上 “阶层标签”“财富象征” 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觉醒:我不想为这些不必要的溢价买单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到 2024 年,全国居民人均鲜瓜果消费量从 40.5 千克增至 61.6 千克,过去 10 年,中国人的 “水果胃” 以每年约 4.8% 的速度膨胀,增速领先于粮食、蔬菜等其他大类。消费需求的走高,让市场看到了商机,各种水果被披上华丽外衣,以稀缺、健康、高颜值等为卖点,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水果。

车厘子曾是 “水果界的爱马仕”,春节期间一盒难求,价格高得离谱;阳光玫瑰葡萄也曾被炒到几百元一串,成了精致生活的象征;如今,妮娜皇后葡萄、泰国红宝石柚等又接棒成为新的 “贵族水果”。这些水果被赋予了远超其本身的意义,串起了一条持续更新的鄙视链,仿佛吃什么水果、吃多贵的水果,就能衡量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

然而,这些 “超级水果” 的爆红,背后大多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套路。21 世纪初兴起的 “超级水果” 概念,有六大制造要素:感官诱人、新奇、方便、供应量可控、有潜在健康益处以及全方位的市场营销。以牛油果为例,它本是中美洲常见的廉价食物,被商家改了名字,绑定高端餐厅,迎合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借助社交媒体的流量红利,硬生生被包装成了 “完美食物”,价格也一路飙升。

车厘子的走红同样离不开营销。智利每年投入约 1000 万美元用于车厘子的全球推广,其中一半费用用在中国市场。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车厘子成了 “春节必备”,价格也水涨船高。但实际上,车厘子就是进口大樱桃,其营养价值与国产樱桃并无本质区别。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这些贵价水果的 “健康神话” 正在破灭。一颗牛油果的热量相当于 2—3 碗米饭,吃多了不仅不减肥,还可能增重;有人一天狂炫三斤车厘子导致高烧,才知道过量食用会加重肠胃负担。此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少 “诈骗水果”,“藏乌梨” 并不产自青藏高原,“爆炸桃” 只是把次级果当作高级果来卖,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

面对越来越贵的水果和层出不穷的套路,消费者开始变得理性。他们发现,许多 “贵族水果” 的价格最终都会跳水。早年高价的富士苹果,如今已占据中国苹果产量的 70% 以上,价格亲民;曾经高不可攀的车厘子,今年价格一度跌破 20 元 / 斤;得益于本土产量的增长,蓝莓价格也从 100 多元 / 斤降至约 50 元 / 斤。

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从追求 “是否吃得起” 升级为 “是否吃得对”“是否吃得安心”“是否吃出情绪价值”。他们不再盲目追捧网红水果,而是更看重水果的本质 —— 口感和新鲜度。有人开始怀念 “原生水果味”,酸味较重的绿皮橘子、没糖心的苹果等传统品种,反而受到青睐。

让水果回归水果,成了许多人的心声。水果最初的魅力,藏在风土和时令里。同一品种的水果,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口感会有细微差别,这正是大自然的馈赠。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标准和营销的世界里,遵从内心的需求,选择一颗不那么完美但合心意的水果,本身就是一种松弛的自由。

新闻总结:随着水果消费需求增长,商家通过营销将普通水果打造成 “超级水果”,使其价格飙升并被赋予阶层象征意义。但消费者逐渐觉醒,发现这些水果存在溢价高、健康神话破灭等问题,开始理性消费,更看重水果本质。让水果回归其本身价值,成为大众的共同期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