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东与美团的外卖大战硝烟未散,一个意想不到的 “搅局者” 已然杀出重围,让即时零售赛道的竞争格局瞬间变得扑朔迷离。阿里巴巴凭借淘宝闪购的异军突起,在短短四个月内便实现日订单峰值 1.2 亿单,与美团即时零售日单量持平,这场巨头之间的较量,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焦点。

回溯此前的市场竞争,京东曾试图在即时零售领域分一杯羹,与美团展开激烈对抗。然而,外卖作为高频、低价业务,与京东传统电商非刚需、高客单、低频的运营逻辑截然不同,京东在传统电商领域积累的经验难以直接复用。数据显示,京东二季度新业务(含外卖)收入 138.52 亿元,运营亏损却激增至 148 亿元,每获得 100 元收入需投入超 200 元成本,补贴退坡后日单量较峰值缩水近半。而美团虽在订单量上占据优势,二季度经营利润却同比下滑 98%,净利润同比下滑 89%,利润被巨额补贴吞噬。就在双方陷入 “鹬蚌相争” 的困境时,阿里抓住机遇,于 4 月悄然布局淘宝闪购,7 月宣布投入 500 亿元消费券,通过密集的市场推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从数据来看,淘宝闪购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8 月,其日订单峰值达 1.2 亿单,周日均订单量 8000 万单,月度交易买家数 3 亿,较 4 月增长 200%。这一成绩不仅让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站稳脚跟,更对美团形成直接冲击。要知道,美团 7 月公布的即时零售日单量也为 1.2 亿单(餐饮订单占比超 80%),意味着阿里在短短四个月内便在订单规模上追平美团。更值得关注的是,淘宝闪购的投入成本相对可控,市场预估二季度补贴支出 100-200 亿元,相较于传统电商业务,这笔投入既拉动了用户活跃度,又为资本市场描绘了 “万亿级增量市场” 的蓝图,实现 “一石二鸟”。
在竞争优势方面,美团与阿里各有所长。美团凭借 10 多年的积累,完成了全国上千万中小商家的供给端数字化,日均处理 8000 万订单的背后,是精准的算法支撑,涵盖订单合单、骑手路线规划、消费者偏好匹配等,线下运营能力、门店数字化改造与调度效率是其核心竞争力。而阿里的优势则体现在资源整合与生态协同上。淘宝闪购复用了饿了么沉淀的供给、骑手、路线数据及分单算法,随着订单规模扩大,履约边际成本有望递减;同时,阿里庞大的现金储备(截至二季度末达 5857 亿元,远超美团的 1710 亿元)为其持续投入提供保障。此外,阿里还借助淘宝闪购的高频业务拉动 APP 用户活跃度,QuestMobile 数据显示,7 月淘宝日均活跃用户数领先拼多多近 5000 万,较 4 月差距大幅拉大。
不过,阿里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目前淘宝闪购营收贡献有限,二季度总营收仅增加 16 亿元,单量翻番但收入仅增 12%,说明业务仍严重依赖补贴,“薅羊毛” 用户占比较高,未来补贴退坡后的用户留存与市场增长仍需时间验证。同时,阿里的 AI 与云服务业务虽成为增长引擎(二季度阿里云营收 333.98 亿元,同比增长 26%,AI 相关产品连续 8 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但该业务研发投入巨大,需预留充足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投入力度。
美团与阿里的这场对决,早已超越单纯的订单量竞争,更是生态实力与战略耐力的较量。美团需巩固线下运营优势,应对阿里的资源整合冲击;阿里则要在补贴退坡后实现业务盈利,同时平衡 AI 与云服务的研发投入。当前,即时零售万亿市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双方的每一步布局都将影响行业格局。究竟是美团守住 “即时零售一哥” 的宝座,还是阿里凭借生态协同实现弯道超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充满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