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海星消失竟让海獭数量激增 50%,海洋生态 “多米诺骨牌” 被推倒?

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每一个物种都像是一枚精心摆放的 “生态棋子”,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谁能想到,一场发生在北美西海岸的海星 “大消失” 事件,竟如同一双无形的大手,轻轻推倒了海洋生态的 “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连锁反应,其中最让人意外的,便是加州海獭数量在短短数年间激增 50% 。

故事要从 2013 年说起,一种名为 “海星消融症候群” 的神秘疾病,如同汹涌的黑色潮水,迅速席卷了北美西海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半岛的潮间带,曾经随处可见的赭色海星(紫海星),在这场疫情的肆虐下,数量锐减,近乎消失。这些曾经在潮间带横行霸道的 “小霸主”,可绝非普通角色,它们是维持潮间带生态平衡的关键捕食者,尤其对贻贝种群数量有着强大的调控能力。在正常情况下,贻贝的覆盖率仅维持在 5% 左右,而一旦失去了海星的 “压制”,贻贝就如同脱缰的野马,迅速扩张。

贻贝虽个体不大,却有着惊人的繁殖与生长速度。在没有天敌的 “舒适圈” 里,短短三年内,它们在潮间带的覆盖率便飙升至 18% 以上,疯狂占据着岩石表面,将众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挤压得所剩无几。这场由海星消失引发的贻贝 “大扩张”,本以为会是一场生态灾难的序曲,然而,大自然这位神奇的 “导演”,却巧妙地安排了另一个物种 —— 海獭,登上了这场生态变革的舞台。

海獭,这些生活在近海区域、憨态可掬的小家伙,平日里以海胆、螃蟹、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为食,贻贝在它们的食谱中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 “配角”。但从 2014 年开始,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海獭的饮食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特雷湾水族馆的长期观察数据显示,海星大量减少后,海獭食用贻贝的比例从过去的不到 7%,一路攀升至将近 18%。更令人震惊的是,研究区域内的海獭数量,也从 2000 – 2012 年间的年均 373 只,增长到了 2014 – 2024 年间的 535 只,激增幅度高达 50% 。

科学家推测,正是贻贝数量的暴增,为海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食物来源,才使得海獭能够在这片海域更好地生存与繁衍。这种看似简单的 “此消彼长”,背后却蕴含着生态系统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原本生活在潮间带的海星与近海的海獭,虽空间相邻,却无明显关联,而这次海星的消失,却意外地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生态 “桥梁”,科学家将其称为 “关键物种相互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生态变化并非单一因素导致。2014 – 2016 年期间,太平洋东北部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海洋热浪,海水温度的急剧升高,让海藻森林大幅退化,以海藻为食的海胆数量随之增加,海獭一度将海胆作为主要食物。但随着热浪消退、贻贝激增,海獭又迅速调整食谱,重新选择了大量存在的贻贝。海獭这种灵活的觅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贻贝数量失控的问题,也在这场复杂的生态变革中,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不过,科学家也发出了警示,当前海獭受益的局面或许只是暂时的。一方面,贻贝如今的过度肥大,已超出残余海星的捕食能力,即便未来海星种群有所恢复,也难以立刻对贻贝数量产生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当贻贝资源消耗殆尽,海獭能否找到新的合适食物,还是未知数。此外,贻贝的过度扩张,已对潮间带的其他生物,如藤壶、螺类、小型藻类等造成排挤,物种多样性面临下降风险,而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可能影响整个近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蒙特雷湾水族馆牵头完成的这项研究,结合了几十年来的实地观测数据,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这场生态连锁反应的全貌。从海星的消失,到贻贝的扩张,再到海獭的受益,这一系列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生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物种的兴衰,足以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这也为生态保护敲响了警钟,未来我们在制定保护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等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巨大挑战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