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本是孩子重返校园、开启新学习旅程的日子,可不少家庭却陷入了 “拉锯战”:孩子哭闹着不愿背书包,家长急得彻夜难眠,甚至辗转求医 ——“厌学”“拒学” 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开学季家长群里的高频话题。腾讯教育《童心结》栏目联合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专家,深入解码孩子 “拒学” 背后的深层原因:孩子抗拒的从来不是知识,而是家庭、学校、时代交织下的刻板压力,而家长要做的,不是 “逼孩子返校”,而是陪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孩子不想上学,就是不爱学习?” 这是很多家长的固有认知,却被专家直接否定。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刘亮指出,国际学术界更倾向用 “school refusal(拒绝学校)” 定义这一现象 —— 孩子真正抗拒的,是学校代表的整套刻板规训:清晨六点被迫起床、深夜十二点仍在刷题、课间十分钟被压缩成 “上厕所时间”、成绩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大儒心理高级合伙人牟惊雷曾接待过一名特殊的少年:他在家能潜心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每天阅读超 8 小时,却坚决不愿踏入学校。“我不是讨厌学习,而是受不了学校里‘人矿’式的筛选,老师只盯着前 5% 的学生,剩下的 95% 像背景板。” 少年的话,道出了很多孩子 “拒学” 的核心:当学习被异化为 “考高分、上名校” 的单一任务,学校变成 “斗兽场”,拒绝便成了本能的反抗。
孩子 “拒学” 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家庭、学校、时代三重压力绞织的结果。家庭往往是压垮孩子的第一根稻草:有的父母将 “全家希望” 压在孩子身上,一次考试失利就指责 “对不起祖宗”;有的习惯用 “缺陷取向” 看待孩子,考 90 分只问 “为什么丢 10 分”,让孩子形成 “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 的扭曲认知。学校环境同样不容乐观:时间被切割成分钟级碎片,课间休息被挤占,“同学即对手” 的竞争文化弥漫,孩子连吐槽作业多的勇气都没有。而数字化时代的冲击更让现实世界吸引力下降 —— 虚拟世界的 “即时满足” 与现实中的挫败感形成强烈反差,有的孩子沉迷与 AI 对话,用 “信息茧房” 里的 “完美人生” 对比自己,愈发觉得 “平庸是罪过”。
面对孩子 “拒学”,家长的焦虑往往掺杂着对 “失控” 的恐惧。“邻居会怎么看?亲戚会怎么说?”“孩子脱离轨道,未来怎么办?” 很多家长急于 “纠正” 孩子的行为,却忽视了背后的情绪需求。牟惊雷直言,部分家长的焦虑本质是 “恐惧孩子打破自己对正常人生的想象”,甚至将未竟遗憾转嫁到孩子身上:“我没考上名校,你必须实现”。更有极端案例中,父母因孩子厌学直接送其进戒网瘾学校,反而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
破解 “拒学” 困局,关键在于从 “逼回学校” 转向 “陪 TA 成长”。专家给出三点核心建议:首先,先 “接住” 孩子的情绪,再谈解决问题 —— 就像一名休学两年的男孩,在父母接纳他 “沉迷漫画、研究手办” 的选择后,反而因想拓展人脉主动要求复学;其次,让家庭成为 “缓冲带” 而非 “压力源”,做到 “接纳情绪与设定规则不矛盾”“爱孩子与合理期待不矛盾”,比如允许不上学,但要规律作息;最后,接受成长的多元答案,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 “培养名校生”,而是 “让孩子成为自己”。刘亮见过靠人际能力逆袭的学霸,也见过退学后专注摄影获奖的孩子,他们证明 “成功从来不止一条路”。
孩子 “拒学” 不是错误,而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中的焦虑与僵化。当家长放下 “必须怎样” 的执念,当社会打破 “唯学历论” 的枷锁,那些暂时停步的孩子,终将在理解与支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 或许是实验室里的烧杯,或许是山间的相机,或许是谈判桌上的话筒,只要是自己选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