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的舞台上,一场关于市值王座的激烈角逐正在上演。9 月 4 日,农业银行总市值(A+H)突破 2.55 万亿元,历史性地超越工商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银行。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金融市场的关注。然而,这场市值之争并未就此停歇,此后多日工行、农行市值轮番登顶,至 9 月 11 日收盘,工行又重回市值王座,领先幅度扩大至 180 亿元。这场市值的跌宕起伏,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回顾过去十年,四大行的市值变化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2015-2017 年,棚改货币化政策推动 PSL 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房地产市场热度飙升,工行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广泛的客群和综合化经营优势,市值规模和增速断崖式领先,成为唯一市值站上 2 万亿大关的国有大行,而农行市值虽上升至第三位,但与工行的差距却不断拉大。
然而,风水轮流转。2023-2025 年,在银行整体承压、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农行却异军突起,市值持续攀升。2025 年 8 月 6 日、9 月 4 日,农行分别完成了对工行 A 股流通市值与 A+H 总市值的超越。截至 9 月 8 日,农行年内涨幅已接近 35%,A 股 PB 值达到 0.95 倍。农行的逆袭,究竟靠的是什么?
答案或许在于农行对县域金融的深耕细作。2022 年后,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农行坚守县域市场的优势逐渐显现。2024 年,农行县域业务营收占比达 49.1%,县域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其县域网点数量更是达到 2.3 万个,覆盖所有建制县。县域居民对存款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以及金融产品的相对单一,使得农行能够获得低成本负债。同时,县域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散,资产质量有较好保障。此外,一线城市的 “返乡潮” 以及电商、物流的下沉,也进一步催生了县域经济的崛起,为农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农行不同,工行的主阵地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虽然工行在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贷款等领域仍占据领先地位,但其业务结构与城市经济景气度紧密绑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城市大型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个人客户消费与购房态度趋于保守,这给工行的业绩带来了一定压力。
然而,工行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如今,工行仍拥有深厚的底蕴,其在核心经济带的客户基础、网络渠道和品牌优势依然牢固。在制造业升级、科技金融等新赛道上,工行也占据着领先地位。随着 “十五五” 规划的推进,若经济加速筑底并回归复苏周期,工行有望释放更大的业绩和估值修复弹性。
这场银行市值王座之争,并非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是不同银行在经济周期中的战略选择和资源禀赋的体现。农行的崛起,是其在下行周期中坚守县域金融的成果;而工行的坚守,也蕴含着未来反弹的可能性。正如周期从不静止,唯有乘风周期、善用禀赋、尊重规律,银行才能在不同的经济季节中轮流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