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元一次!进舱吸氧能抗衰美容?专家揭穿民用高压氧舱真相

“像给全身细胞充了电,下午工作效率翻倍”“吸完氧黑眼圈都淡了,深度睡眠终于回来了”—— 在社交平台上,民用高压氧舱体验分享越来越多,单次 300 元至 1000 元的服务价格,挡不住白领、高端消费者的热情。这些宣称能 “抗衰、改善睡眠、提升免疫力” 的高压氧服务,究竟是 “健康黑科技”,还是披着保健外衣的 “智商税”?记者走访发现,民用高压氧舱不仅效果远不及医用,还暗藏安全隐患,真正的高压氧治疗是严格的医疗行为,绝非 “进舱吸氧” 那么简单。

民用高压氧舱的 “走红”,离不开诱人的宣传话术。在某生活服务 APP 上,多家健康管理机构将其包装成 “都市人的健康救星”:“细胞激活”“抗衰老”“缓解肌肉酸痛” 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有的机构甚至推出一万元 10 次的套餐,建议连续体验以 “巩固效果”。一位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民用高压氧舱是 “单人单舱”,60 分钟收费 1000 元,“特别适合高压上班族,吸完能明显感觉脑子变清晰”;另一家则宣称可改善新陈代谢,“3 – 5 次就能看到睡眠质量提升”。

然而,这些美好的承诺,在医学专家眼中却站不住脚。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滨江院区高压氧治疗科副主任医师郑默解释,医用高压氧治疗的核心是在高于 1.3 个大气压(ATA)的环境下,让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通过提升血氧含量,治疗一氧化碳中毒、颅脑损伤、突发性耳聋等明确疾病,且治疗压力通常需达到 2.0ATA 以上。而市面上的民用高压氧舱,大多是 “微压氧” 或 “软氧”,压力不超过 1.4ATA,远低于医用标准,“连改善睡眠障碍所需的 2.5ATA 压力都达不到,宣称抗衰、提升免疫力更是缺乏临床证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用高压氧舱还存在安全隐患。医用高压氧治疗有严格的安全规范:患者需穿全棉阻燃衣物,手机、金属物品等严禁带入舱内(氧气助燃,高压环境下易引发危险);治疗前要经专业评估,排除肺大疱、未控制高血压、活动性出血等禁忌证,避免加压减压过程中出现中耳气压伤、肺气压伤等风险。但民用机构往往缺乏专业医护人员,既不做术前评估,也没有完善的安全监控,“有些操作人员连咽鼓管打开的指导方法都不懂,患者很可能在加压时出现耳痛,甚至鼓膜穿孔”,郑默提醒。

事实上,真正的高压氧治疗早已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39 岁的向女士因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无法言语、不能自主进食,还合并肺大疱等基础病,被多家医院判定为高压氧治疗高风险人群。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的医护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后,以 1.8ATA 压力为她制定个性化方案,40 次治疗后,向女士不仅意识清晰,还能自主进食、正常行走;11 岁女孩心跳呼吸骤停后陷入脑损伤状态,两次高压氧治疗就成功脱离呼吸机,8 次治疗后癫痫发作消失。这些案例的背后,是严格的医疗评估、精准的压力控制和全程监控,绝非民用舱 “简单吸氧” 可比。

面对民用高压氧舱的热潮,专家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若有明确疾病,应到正规医院接受医用高压氧治疗;若只是想缓解疲劳、改善睡眠,不如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方式调整,切勿轻信 “千元吸氧抗衰” 的噱头。毕竟,真正的健康没有捷径,那些听起来 “立竿见影” 的保健服务,很可能只是一场披着科技外衣的 “智商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