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到,总觉得口干舌燥,晚上还睡不好,是不是该吃点人参补补?” 刚过秋分,长沙市民李阿姨就开始琢磨养生方案,却被各种 “进补建议” 搞得一头雾水。秋分时节昼夜均分、寒暑交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秋燥、秋乏困扰,若养生不当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朱伟主任医师指出,秋分养生的核心是 “滋阴润燥、平衡阴阳”,做好饮食、起居、运动、情志、防病这 5 件事,避开盲目进补等误区,才能安稳度秋。

一、饮食:滋阴润肺为主,少辛增酸忌生冷
“秋分饮食关键在‘润’,盲目进补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朱伟主任医师强调,秋季燥邪易伤肺,饮食上应优先选择滋阴润肺的食材,同时兼顾脾胃养护:
1. 多吃 “白色食物” 和酸味食材
银耳、百合、雪梨、莲藕等白色食物,能直接滋养肺阴,缓解口干、咳嗽等秋燥症状,可做成银耳莲子粥、玉合苹果汤(玉竹 + 百合 + 苹果)等;柚子、石榴、柠檬等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避免肺气过度耗散,还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秋季食欲不佳。
2. 温补脾胃别过度
适当吃红枣、桂圆、山药、南瓜等温补食材,可增强脾胃功能,抵御逐渐变凉的气候,但需控制量 —— 比如山药一次吃 100-150 克即可,过量可能导致腹胀;桂圆偏温性,易上火人群每天吃 3-5 颗为宜,避免引发口腔溃疡、便秘。
3. 坚决避开 3 类食物
生冷食物(如冰饮、生鱼片)会损伤脾胃阳气,可能诱发腹泻、腹痛;辛辣食物(辣椒、生姜)会加重体内燥热,加剧口干、咽痛;暴饮暴食则会让本就因气候转凉而代谢变慢的肠胃雪上加霜,建议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二、起居:早睡早起防秋乏,重点部位别受凉
“秋分后‘秋乏’明显,调整作息是关键。” 朱伟主任医师建议,顺应 “秋收” 规律,起居上需做好两点:
1. 作息要 “早睡早起加小憩”
晚上 10 点前入睡,早晨 6-7 点起床,让身体在夜间充分修复,缓解白天的疲劳感;午间可小憩 20-30 分钟,不用深度睡眠,闭目养神即可,能有效缓解午后困倦,提升下午精力。
2. 保暖重点在 “颈、腹、脚”
颈部受凉易引发咽炎、咳嗽,可戴轻薄围巾;腰腹受凉会影响脾胃和肾脏功能,建议穿带腰封的衣物或睡觉时盖薄毯;脚踝受凉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即使白天穿单鞋,也可搭配薄袜子,避免裸露脚踝。同时要注意 “秋冻” 适度 —— 气温在 20℃以上时,体质好的人可适当少穿,但气温低于 15℃或感到寒冷时,需及时添衣,别硬扛。
三、运动:选舒缓项目,微微出汗就停
“秋季运动最怕‘大汗淋漓’,会耗伤体内津液,加重秋燥。” 朱伟主任医师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舒缓运动,这些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运动时间建议选早晨或傍晚 —— 早晨气温适宜,能借助晨光促进阳气升发;傍晚避开高温和夜间寒凉,避免因温差大引发感冒。运动强度以 “微微出汗” 为标准,比如散步 30-40 分钟,心率控制在 100-120 次 / 分钟,运动前后要少量多次喝温水,补充流失的水分,别喝冰水或含糖饮料。
四、情志:防 “悲秋”,多登高、少独处
“秋季万物凋零,人容易产生忧郁情绪,即‘悲秋’,这会影响身体气机运行。” 朱伟主任医师建议,秋分时节要主动调节情绪:多和亲友交流,参加聚会、社区活动,避免长时间独处;天气好时去公园、郊外欣赏秋景,登高望远,借自然之美疏解压力;也可通过听轻音乐、练书法、冥想等方式静心,培养平和心境,让情绪保持稳定。
五、防病:重点防呼吸道、肠胃问题,穴位按摩来帮忙
秋分时节干燥、温差大,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高发,可通过以下方法预防:
1. 对症防疾病
呼吸道方面:用罗汉果泡水喝,或涂抹梨膏,缓解咽喉干燥、咳嗽;室内用加湿器或放水盆,保持湿度 50% 左右,避免空气干燥刺激呼吸道。
胃肠道方面:少吃生冷食物,睡觉时盖好腹部,避免受凉引发腹泻;若出现轻微腹胀,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胃蠕动。
皮肤干燥:洗澡水温控制在 38℃以下,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浴后及时涂润肤乳,保持皮肤滋润。
2. 简单穴位按摩护健康
合谷穴(虎口处):每天按揉 2-3 次,每次 1 分钟,可宣肺理气,缓解咳嗽、鼻塞;
迎香穴(鼻翼两侧):按揉能改善鼻塞、流涕,预防感冒;
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睡前用温水泡脚后按揉,可滋阴降火,帮助睡眠。
六、避开 3 个养生误区
- 盲目进补:不要跟风吃人参、鹿茸等温补药材,体质偏热的人吃了可能上火,引发流鼻血、便秘,如需进补,需先咨询医生,辨证选择;
- 忽视防晒:秋季紫外线仍较强,尤其是中午,外出需涂防晒霜、戴帽子,避免皮肤晒伤或长斑;
- 久坐不动:天气转凉后易犯懒,但长期不运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免疫力下降,需坚持每天适量运动。
新闻总结
秋分养生需遵循 “滋阴润燥、平衡阴阳” 原则,从饮食(多吃白色、酸味食材,忌生冷辛辣)、起居(早睡早起、保暖颈腹脚)、运动(选舒缓项目,微微出汗即停)、情志(防悲秋,多社交、登高)、防病(护呼吸道和肠胃,穴位按摩辅助)五个维度综合调理。同时要避开盲目进补、忽视防晒、久坐不动的误区,特殊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案。若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养生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