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泳池与温泉,本是消暑放松的好去处,却不想成为了 5 岁女童的噩梦开端。患儿家长在社交平台的血泪发帖引发全网关注:仅仅几次游泳、泡温泉后,孩子竟感染上 “食脑虫”,陷入昏迷,多家医院无奈表示已无救治希望。这令人揪心的案例,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大众对 “食脑虫” 感染危机的警钟。

6 月 7 日、14 日,谁能想到这两次看似平常的亲水活动,竟让 5 岁女童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 —— 俗称的 “食脑虫” 缠上。6 月 22 日,头痛、低热、呕吐等症状接踵而至,确诊感染后,脑疝形成、自主呼吸丧失,病情急转直下。这种存在于土壤、淡水中的单细胞生物,虽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侵入人体概率极小,却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食脑虫” 进入大脑后,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刘培辉指出,由于多数药物难以突破血脑屏障,其致死率会显著增高。浙江省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也表示,“食脑虫” 造成颅内压力升高,引发脑疝,导致意识障碍,即便有两性霉素 B 等治疗药物,也需在颅内压降下后迅速用药,否则回天乏术 。
回顾过往案例,类似悲剧并非孤例。2022 年美国一居民湖中游泳后感染身亡;2016 年浙江杭州 43 岁的何先生在 “泼水” 景点游玩后确诊 “阿米巴性脑膜脑炎” 病逝;2022 年黄丽素接诊的患儿,因暑期郊区下河游泳感染,虽经多学科协作治疗转危为安,但过程惊心动魄。这些案例都指向关键一点:非正规、未经消毒处理的水体,暗藏 “食脑虫” 杀机。
黄丽素强调,“食脑虫” 感染主要发生在野外田地等环境,赤脚下田、湖泊游泳或冲洗鼻腔时,原虫可能经皮肤或鼻腔侵入人体。而基层医院对这类罕见感染的识别与干预能力有限,亟待加强病原学诊断治疗能力。刘培辉更是发出紧急提醒,在有淤泥的水体中游泳呛水,若鼻黏膜损伤,“食脑虫” 就可能趁虚而入,从鼻黏膜直攻脑部基底节,引发头痛、昏迷等严重症状。
炎炎夏日,游泳、泡温泉是不少人的消暑选择,但 5 岁女童的遭遇警示我们:远离未经消毒的非正规游泳场所,是避免 “食脑虫” 感染的关键。不要让一时的清凉,换来终身的遗憾。希望家长和大众提高警惕,莫让休闲活动变成健康杀手,共同守护生命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