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壳电池崛起,充电宝危矣?手机电池变革风暴来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行业的每一次创新都能掀起轩然大波。当我们还在为手机性能的提升、影像系统的升级津津乐道时,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变革正在手机的 “心脏”—— 电池领域悄然上演。2024 年 9 月 10 日凌晨,苹果 iPhone 16 系列的发布,看似波澜不惊,却因 iPhone 16 Pro 搭载的钢壳电池,在行业内投下了一颗震撼弹,一场围绕手机电池的革命就此拉开帷幕。

苹果 iPhone 16 Pro 的钢壳电池,从亮相之初便饱受争议。安全性、成本、电池容量等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传出 “将爆燃升级为爆炸” 的阴谋论。但随着时间推移,质疑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的广泛关注与跟进。据多方爆料,安卓厂商下一代旗舰引入钢壳电池的可能性极大,不仅如此,电池容量也将大幅提升,目标直指 8000 – 9000 毫安时,大有 “干掉” 充电宝的势头。

钢壳电池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众多手机厂商趋之若鹜?从技术层面来看,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构成。而硅负极电池,通过在负极添加硅材料,理论容量可达石墨的十倍以上,只需 10% 左右的硅含量,就能显著提升电池容量。钢壳电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部封装。传统软包电池采用铝塑膜高温融化粘合密封,铝塑膜质地柔软,结构强度低,无法承受外力冲击,一旦遭受穿刺、冲击,电芯便首当其冲。钢壳电池则以坚固的钢壳取代铝塑膜,通过激光焊接或压力咬合密封,并集成防爆阀、过流保护电路,外壳本身就是抗冲击结构件,结构强度远超软包电池,有效避免电池鼓包,热失控后还有专门泄压系统,安全性更高。此外,钢壳电池导热性能更佳,能融入手机散热系统,为手机性能稳定发挥助力。

三星也在积极布局钢壳电池技术,推进名为 “SUS CAN” 的电池封装技术研发,旨在用不锈钢材质解决电池容量和鼓包问题,有望在明年 S26 系列上应用。对于国产自主品牌而言,钢壳电池既能为旗舰机型打造独特卖点,又能凭借更高的空间利用效率和安全性,成为旗舰机电池新趋势。

随着手机电池容量不断攀升,充电宝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 5 月,真我公布 10000 毫安时的 GT 系列概念机,而常见充电宝容量也不过 10000 毫安时。智能手机续航能力的增强,使得充电宝的必要性逐渐降低。加之近期罗马仕、安克等品牌大量充电宝召回事件,引发消费者对充电宝安全性的担忧,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充电宝的需求。当手机电量足以支撑一整天甚至更久的使用,充电宝这个曾经不可或缺的配件,或许真的将迎来 “末日”。

钢壳电池的出现,是手机电池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为手机电池容量提升开辟了新路径,让 8000 毫安时乃至更高容量成为可能。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手机电池瓶颈有望进一步突破。但这场围绕电池封装外壳的 “革命”,最终会走向何方?当充电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手机电池又将如何定义我们的移动生活?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