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亿估值!宇树科技冲刺 IPO,谁将共享资本盛宴?

在科技与资本交织的舞台上,一场由 90 后创业者掀起的机器人风暴正呼啸而来,而宇树科技,无疑是这场风暴的中心。近日,据 “新浪财经” 报道,宇树科技计划在 2025 年底前递交 IPO 申请,目标率先登陆 A 股,随后再向港股进军。这一消息瞬间点燃市场热情,其 130 亿的估值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传奇?又有哪些资本大鳄将共享这场盛宴?

春晚舞台上,16 台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身着东北花袄,带来的《秧 BOT》表演惊艳世界。身高 1.8 米、体重 47 公斤的 H1,凭借 22 个自研关节电机与先进算法,精准演绎复杂舞蹈动作,春晚一舞,让宇树科技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科技界的焦点。

宇树科技早期凭借四足机器人崭露头角,2017 年推出的首款四足机器人 Laikago 开启征程,如今产品已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四足机器人涵盖 Go1、Aliengo、B2 等型号,广泛应用于教育、巡检、救援等场景;人形机器人则有春晚明星 H1 和面向 C 端的 G1。虽然春晚让宇树科技声名远扬,但实际上,其产品更多服务于高校科研、能源、医疗、消防等专业领域,众多高校都是其客户。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亏损的大环境下,宇树科技堪称异类。创始人王兴兴在 2025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透露,公司年度营收超 10 亿元,且自 2020 年起已连续五年盈利。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 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年销量达 2.37 万台,占据全球市场近 70% 的份额。从其京东官方旗舰店价格来看,四足机器人均价约 4.5 万元,仅这一业务营收就超 10 亿元,强劲的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5 月 28 日,宇树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名称变更为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迈向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据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分析,若宇树科技已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考虑到 A 股审核周期,最快 6 – 12 个月内有望完成上市。A 股科创板较高的估值水平和流动性,以及对硬科技企业的高度认可,是宇树科技选择科创板的重要因素。

随着 IPO 进程推进,宇树科技背后的资本版图逐渐清晰。天眼查显示,自成立以来,宇树科技共获 10 轮融资。创业初期,融资之路坎坷,直至尹方鸣投入 200 万元种子轮资金,才得以起步。2017 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组织的茶局,虽未让雷军、王兴等大佬当场投资,但后续变量资本、安创科技投资、宾阖投资等纷纷入局。

2020 年,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德迅投资率先投入数千万元,随后红杉中国持续加注,祥峰投资与初心资本也相继加入。2021 年,雷军的顺为资本领投千万美金 A 轮融资,2022 年宇树科技完成 B 轮融资,经纬创投、敦鸿资产等众多机构参与。2024 年,美团战略投资部加入,完成近 10 亿元 B2 轮融资,同年 9 月,C 轮部分融资完成,估值达 80 亿元。进入 2025 年,C 轮融资正式交割,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共同领投,募资约 7 亿元,投后估值飙升至 120 亿元。7 月 3 日,首程控股旗下北京机器人基金再次追加投资,估值进一步提升至 130 亿元。

如今,创始人王兴兴合计掌握 33.58% 表决权,是第一大股东;美团旗下汉海信息技术以 8% 持股位列第二;红杉中国持股 6.92% 紧随其后;雷军的顺为资本持股 4.93%,位居第五。早期天使投资人尹方鸣虽在 2020 年退出时已获 5 倍收益,但错过后续百倍增长,令人惋惜。红杉中国从早期便持续跟投,顺为资本、美团也在不同阶段抓住机遇,成为重要股东。

然而,在资本狂欢背后,宇树科技也面临挑战。目前,其大部分收入依赖 B 端科研机构和 AI 公司订单,消费级市场尚未完全打开。量产的人形机器人 G1 虽以 9.9 万元低价冲击市场,但续航、运动灵活性等关键指标仍待市场检验。王兴兴如何在资本压力与技术理想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宇树科技未来走向。在这场资本盛宴中,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