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20,请讲!”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接线员朱琳的嗓音早已沙哑,却仍快速精准地记录着求救信息。进入高温天气 3 周以来,申城 120 电话呼入量已达 15.80 万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5.15%;救护车出车 7.08 万车次,同比增长 10.26%。在持续的高温 “烤” 验下,这条城市 “生命线” 上的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用专业与坚守筑牢生命防线。

调度指挥中心是这场 “战役” 的 “神经中枢”。22 名接线员在岗,吃饭要分 3 批轮流去,确保席位时刻有人值守。除了接听电话,他们还要跟踪急救任务进展,像朱琳就刚处理完一起交通事故增援需求。大厅里的 “二线医生” 则通过 5G 设备实时观察救援现场,为一线医生提供指导,比如在杂乱的事故现场快速分类伤员,监督抢救质量,成为突发事件的 “隐形保险”。
高温天里,急救医生的工作更是连轴转。72 岁的心衰腹透患者需要转运,急救医生张云龙和夏自永迅速备好药品、氧气和心电设备,一路疾驰;刚完成转运任务,又接到陕西南路交通事故的派单,赶到现场后,他们小心固定伤员头颈部,开通静脉通道,快速送往最近的医院。这样的节奏,从高温开始后就成了常态。
为应对激增的急救需求,上海急救系统早已做好准备:增加加班车,提高响应速度;储备充足的冰袋、盐水等物资;加强救护车维护检修。更重要的是,人才梯队不断充实。2021 年开启的院前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让 89 名医师在 6 家医院接受系统训练,其中 20 名已学成归队。本科定向免费培养也初见成效,近 3 年招生 80 名,2024 年投档线达 495 分,就业前景受到考生和家长认可。
“大急救链” 的顺畅运转,还离不开全民参与。近日,田林街道市民健身活动中心一名 60 多岁老人晕倒,调度组长潘蕾指导现场人员取来 AED,同步指导心肺复苏。在救护车赶到前,老人恢复了呼吸,到医院后经及时救治已康复出院。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得益于上海不断完善的社会急救体系 —— 累计培训急救人员超 1.5 万人次,招募志愿者 5000 余人,AED 布设范围持续扩大。
不过,急救资源也面临考验。高温天里,非紧急情况占用 120 的现象时有发生。通信部副部长邵贇呼吁,非紧急情况可拨打 962120(非急救转运)或 12320(健康咨询),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高效拨打 120 有技巧:保持冷静,说清地址、联系电话和病情;保持电话畅通,配合调度员的在线指导;若有多人,可在路口接车。遇到昏、痛、喘、严重出血等紧急情况,务必立即拨打 120。
在这场与高温的较量中,调度员、急救医生、志愿者和每一位市民,共同编织起一张坚实的生命防护网。他们用专业、速度和爱心,让申城的 “生命线” 在酷暑中始终畅通,守护着千万人的健康与平安。
新闻总结:申城高温 3 周,120 接听超 15.8 万次,救护车出车 7.08 万车次,循环、呼吸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急救系统通过增派人手车辆、储备物资、加强人才培养等应对。大急救链的顺畅离不开全民参与,如借助 AED 和志愿者救援。同时呼吁合理使用急救资源,掌握正确拨打 120 的方法。各方合力,在高温下守护着市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