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熬到高级职称就稳了,没想到因为当年的虚假材料,资格说没就没了。” 近日,某市三甲医院的 3 名医务人员因通过虚假业绩材料获取高级职称,被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撤销资格,且 3 年内不得再申报。这一消息在医疗圈引发震动,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多地已启动职称评审 “倒查机制”,最长回溯十年,一批医务人员因此被吊销职称,医疗行业职称评审的 “诚信风暴” 已然来临。

此次被撤销资格的 3 名医务人员,分别涉及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和主任技师职称。调查显示,他们在申报过程中提供的业绩材料存在造假,包括虚构科研项目、夸大临床成果等。而他们所在的医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一事件也让公众对医疗行业职称评审的公正性产生了关注。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去年 5 月,某省就有 12 名公职人员因违规申报职称被处分,退缴资金 17.36 万元,当地还对 2015 年以来的职称申报情况开展 “十年倒查”;同年 7-8 月,某市接连撤销 22 名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倒查年限达 3 年。这些案例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职称评审不再是 “一评了之”,过往的违规行为随时可能被翻查。
这一切的背后,是 2024 年 7 月 25 日起实施的《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职称评审监管的详细政策,它从申报人、评审专家、评审单位等多个层面划定了 “红线”。对申报人而言,提供虚假材料、论文造假代写、说情打招呼等行为,不仅会被记入诚信档案库 3 年,已取得的职称也会被撤销。
办法实施后,监管手段更加严格。监管部门通过随机抽查、定期巡查、大数据筛查等方式,对职称评审全过程进行 “透视”。一旦发现违规,不仅要撤销职称,严重失信者还会被纳入 “黑名单”,受到联合惩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将全国职称评审失信信息汇总,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让失信者 “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哪些行为最容易踩雷?从各地通报来看,提供虚假材料是 “重灾区”,包括伪造学历、虚构业绩、论文剽窃等;其次是学术不端,比如找人代写论文、数据造假;此外,评审过程中的说情打招呼、贿赂专家等行为,也会受到严厉查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评审通过后被查出问题,职称也会被撤销,不少人因此 “十年努力,一朝清零”。
“职称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容不得半点虚假。”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一些医务人员为了晋升,不惜铤而走险造假,而 “倒查机制” 的启动,就是要打破 “评上就万事大吉” 的侥幸心理。对医疗行业而言,这不仅能净化职称评审环境,更能倒逼医务人员专注提升业务能力,真正以实力赢得认可。
随着监管越来越严,诚信申报成为医务人员的 “必修课”。申报时签订的诚信承诺书,不再是 “走过场”,而是具有约束力的 “军令状”。专家提醒,医务人员应杜绝侥幸心理,从一开始就坚守诚信底线,否则不仅会失去职称,还会影响职业生涯。
新闻总结:近日,三甲医院 3 名医务人员因提供虚假材料被取消高级职称资格,多地开启职称评审 “倒查机制”,最长回溯十年,一批违规人员被处理。2024 年实施的《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明确了对申报人、评审专家等的监管内容,严查虚假材料、学术不端等行为,违规者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库,撤销职称,甚至纳入 “黑名单”。这一举措净化了医疗行业职称评审环境,倒逼医务人员诚信申报、提升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