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的”文化寻根”:台湾师生团触摸金陵千年文脉》​​

当台湾师生的脚步踏上南京秦淮河畔的青石板路,历史的涟漪便在脚下荡漾开来。7月20日,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的台湾师生团开启南京行第二天行程,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从老门东到传统街巷,在”十里秦淮”的千年文脉中,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寻根之旅徐徐展开。


科举博物馆:触摸”中国式奋斗”的历史脉搏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地下展陈空间里,130米长的坡道如时光隧道,将台湾师生带回了延续1300年的科举岁月。”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中国故事。”导游的讲解让高一学生林佳柔深受触动。

在”金榜题名”互动区,台湾学生们兴奋地触摸着仿古状元牌坊;在”鱼跃龙门”石槛前,大家排起长队合影留念。”这些寓意美好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林佳柔说。博物馆内陈列的殿试卷、状元袍等文物,让台湾师生直观了解了古代选才制度的严谨,也引发了他们对当代教育的思考。

“科举制度虽然已成历史,但其中蕴含的公平竞争、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随团教师王建皓表示,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两岸青年交流的意义所在。


老门东:在活态传承中感受金陵烟火气

午后,台湾师生团走进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完整保留的明清街巷肌理,仿佛让时光倒流回《儒林外史》描写的年代。青砖黛瓦间,非遗体验店、文艺空间与传统小吃店和谐共存,构成了一幅鲜活的金陵民俗画卷。

“我要试试这件明代风格的汉服!”在一家汉服体验店,台湾学生们被传统服饰吸引。有人选择了素雅的宋制长衫,有人偏爱华丽的唐制襦裙,换装后的年轻面孔与老门东的古朴建筑相映成趣。”穿汉服拍照太有感觉了!”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更让台湾师生惊喜的是,在这里找到了熟悉的”台湾味道”。”这家店的梅花糕和我们高雄的很像!”王建皓老师指着一家传统小吃店说。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让两岸青年在交流中倍感亲切。


文化月活动:搭建心灵契合的桥梁

“这是我们第三次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了。”王建皓老师感慨道。从苏州到南京,两岸青年在文化体验中不断拉近距离。”这种沉浸式的交流,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科举博物馆,台湾学生们认真记录笔记;在老门东街区,他们与当地居民热情交谈。这些生动的互动,正在悄然消弭两岸青年之间的隔阂。”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了很多大陆朋友,发现我们的共同点远比分歧多。”林佳柔说。


新闻总结:让文化成为最好的”乡愁解药”​

南京秦淮河畔的这场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探寻,更是一场心灵对话。从科举博物馆的”中国式奋斗”到老门东的市井烟火,台湾师生在触摸金陵文脉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这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交流,正在为两岸关系注入新的活力。正如一位台湾学生所说:”原来我们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渊源,这种认同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

当前,海峡两岸青年交流日益频繁。从文化月到研学营,从线上互动到线下体验,多样化的交流形式让两岸青年越走越近。南京秦淮河畔的这场”文化寻根”证明,当年轻人真正了解彼此的文化,就能在交流中找到共鸣,在对话中增进理解,最终实现心灵契合。

随着夕阳西下,台湾师生团的南京行程暂告一段落。但这场文化之旅带来的思考与感动,将长久留在每个参与者心中。正如那流淌千年的秦淮河水,两岸的文化血脉,终将在交流中愈发交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