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亿天价罚单!医药企业 “抱团垄断” 被重锤,反垄断监管升级

“5.85 亿元!” 这一惊人的罚款金额,再次将医药企业垄断问题推向公众视野。2024 年上半年,医药企业因垄断行为被处以天价罚单,继 2023 年被查处 7 起垄断案件、罚金达 17.7 亿元后,医药领域的反垄断风暴愈演愈烈。从原料药的价格操控到创新药的专利壁垒,各类垄断行为逐渐浮出水面,而《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关于药品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的出台,标志着医药反垄断监管进入新阶段,给企业合规经营套上了 “紧箍咒”。

医药行业的垄断案件数量在各行业中位居首位。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侯彰慧介绍,2015 年至 2025 年 6 月初,全国公开的反垄断行政处罚决定书约 250 件,其中医药行业占比达 14%。2015 年以来,医药领域累计公布反垄断案件 35 起,32 起已作出处罚决定,其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 17 起,垄断协议案件 15 起。原料药市场的垄断更是 “顽疾”,2022 年医药行业垄断案件罚没总额为 4370.91 万元,2023 年这一数额飙升至近 18 亿元,3 张罚单过亿元,涉及东北制药、远大医药等 7 家企业,均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更令人关注的是,部分企业在面对反垄断调查时,存在拒绝、妨碍执法的行为。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7 名当事人因暴力抗拒执法调查,拟被处罚近 280 万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青指出,这类行为致使调查陷入困难,影响极坏,凸显了部分企业对反垄断监管的漠视。

新出台的《指南》针对药品领域突出的垄断问题,细化了行为表现、执法原则和认定标准。其中,首次对 “反向支付协议” 给出清晰框架,这类协议是专利药企业向仿制药申请人支付费用,换取其推迟仿制药上市,本质是 “以金钱换垄断”,会让患者和社保体系承担更高成本。《指南》还对 “专利跳转” 行为进行规制,区分 “实质性修改” 与 “非实质性修改”,引导药企专注真正的技术突破,而非规则套利。

反垄断执法还强化了 “双罚制”,不仅重罚企业,还追责至个人。今年 3 月,上海信谊等企业因垄断抬高麻醉注射液价格被合计罚没约 2.23 亿元,上海信谊的直接责任人郭某被罚款 50 万元,这是我国首次追究达成垄断协议的个人责任,极大提升了执法威慑力。

医药企业需警惕多个反垄断风险点,如联合研发协议的纵向垄断风险、反向支付协议的横向垄断风险等。建立长效合规机制,将合规纳入绩效考核,塑造合规文化,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此次 5.85 亿天价罚单再次释放出监管部门对医药垄断 “零容忍” 的信号。随着监管不断升级,医药行业将逐步回归公平竞争的轨道,最终惠及广大患者,让药品价格更合理、供应更稳定。医药企业唯有主动合规,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立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