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切换 “丝滑模式”:去哪儿英文版上线,解锁入境游新体验

当一位来自东京的游客在上海外滩打开手机,轻点几下就用英语完成了成都大熊猫基地附近酒店的预订;当温哥华的背包客通过英文界面买到从广州到昆明的高铁票,入境中国的旅行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 ——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 7 月 15 日去哪儿旅行英文版页面上线后,外国游客正在体验的 “丝滑” 中国行。在入境游井喷式发展的当下,这个看似简单的语言切换功能,正悄然改写着全球游客的 “China Travel” 体验。

从 “朋友代订” 到 “一键切换” 的跨越

“以前帮法国同事订去西安的机票,光是翻译酒店地址就花了半小时。” 在上海工作的外企职员林小姐的经历,曾是许多外国游客的缩影。去哪儿旅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尽管此前没有英文版,平台已吸引大量外国用户通过亲友代订完成行程安排。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的数量同比增长近三成,而去年这一数字较 2023 年更是激增 1.8 倍。

这种潜在需求推动着平台加速升级。如今,安卓用户打开去哪儿旅行 APP,iOS 用户进入去哪儿旅行 Pro,在 “我的 – 设置” 中选择语言,即可一键切换至英文界面。从酒店房型描述到航班起降时间,从高铁座位选择到景区门票说明,全流程服务均实现英文覆盖。“连支付页面都贴心保留了 Visa、Mastercard 等国际支付方式,完全不用依赖国内亲友。” 刚体验过新功能的美国游客杰森在社交平台分享道,配图里的英文订单截图收获了上百个赞。

入境游热潮催生 “硬核升级”

在杭州西湖边的咖啡馆,来自曼谷的游客苏卡正在用去哪儿英文版规划行程。她的手机屏幕上,断桥残雪的景点介绍旁标注着英文导览时间,甚至能直接预约语音讲解服务。“去年来中国时,我得拿着翻译器和酒店前台比划,现在连打车软件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跳转链接。” 苏卡的感叹道出了入境游市场的显著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 “朋友圈” 不断扩容,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叠加购物退税 “即买即退” 等便利措施,外国游客的 “中国情结” 持续升温。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韩国、越南等十个国家成为入境游 TOP10 客源地,外国旅客的足迹已覆盖国内百余个城市,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稳居热门目的地榜单。这种井喷式增长,让旅游平台的国际化服务成了 “刚需”。

“英文版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对整个服务链条的重构。” 去哪儿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外国用户看懂高铁座位分布图,他们专门制作了 3D 示意图;针对不同国家的支付习惯,接入了 8 种国际主流支付方式;甚至连天气提醒都适配了华氏度与摄氏度的切换功能。这些细节背后,是平台对入境游市场的深刻洞察 —— 当语言不再是障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才能更自然地发生。

按下入境游 “加速键” 的蝴蝶效应

在昆明长水机场,刚落地的澳大利亚游客莉莉惊喜地发现,去哪儿英文版能直接关联她的航班信息,自动推送机场大巴时刻表和核酸检测点位置。“这比我在欧洲旅行时用的 APP 还贴心。” 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功能背后,是平台整合了全国 31 个省市的入境服务数据,经过 6 个月测试才正式上线。

随着英文版的推广,更多连锁酒店开始优化英文服务,景区加快了多语言指示牌的更新,甚至街头小贩的收款码也悄悄添上了 “Foreign Card Accepted” 的标识。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所言:“一个 APP 的语言切换,看似是小事,实则是中国旅游市场向全球化、精细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从外国游客依赖朋友代订,到一键完成全流程英文操作,去哪儿英文版的上线不仅是企业的一次服务升级,更折射出中国入境游市场的蓬勃活力。当 “丝滑” 成为外国游客描述中国旅行的高频词,当每一次顺畅的预订都化作跨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邀请世界走进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