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地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名称意为 “痛到扭曲”,防护关键在灭蚊

近日,广东佛山、广州、阳江等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这个听起来颇为拗口的疾病名称,背后藏着令人不适的含义。医生介绍,“基孔肯雅” 源自音译,原意是 “痛到扭曲”,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状态,这也让人们对这一蚊媒传染病多了几分警惕。

“基孔肯雅” 一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原意 “弯腰驼背”,精准反映了该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 —— 剧烈关节疼痛导致身体蜷曲。这也是它与登革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在症状上的最大区别。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约百分之二三十的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症状,多数持续几周到几个月,少数人症状会超过半年甚至一年,还可能留下劳动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其实,基孔肯雅热并非新病,我国 2008 年就发现了首例输入性病例,2010 年、2019 年也曾出现过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但规模都较小。而今年佛山的疫情规模远超以往,专家分析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全球疫情形势严峻,目前已有 119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称其流行强度或接近甚至超过 10 年前印度洋大暴发。另一方面,今年气候适宜蚊虫孳生,且输入的印度洋型病毒易被伊蚊传播,传播效率高,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了此次疫情规模的扩大。

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人体内繁殖,约 1 – 2 天便会发病,出现发热、出疹、关节痛等症状。发病前一天到发病后第六天,患者被蚊虫叮咬后,病毒会在蚊虫体内繁殖,进而通过蚊虫叮咬再次传播,形成循环。

伊蚊活跃的叮咬高峰时段为 7 时到 9 时和 17 时到 19 时,其最适温度在 25℃ – 28℃,超过 33℃ – 35℃时密度并非最高。目前广东佛山在这些时段喷洒药物消灭成蚊,以控制疫情传播。

对于没有出现病例的地区,虽无需过度担心,但仍需加强防护,尤其是在蚊媒快速生长扩散的季节,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由于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预防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新生儿、65 岁以上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是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后需及时就医。

计划前往疫情流行区的人,出行前要查询当地疫情,做好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 14 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总的来说,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了解其特点和传播方式,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只要提高警惕,科学防护,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