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突然冒出几个小肉揪,上网一查吓一跳,难道是得了重病?”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脖子上、脸上或眼皮上莫名长出细小的突起,像丝线一样挂在皮肤表面,摸起来粗糙不光滑,既不疼也不痒,却让人心里发慌。这些小肉揪到底是什么?真的像传言说的那么可怕吗?

其实,这种常见的小肉揪学名叫做 “丝状疣”,是皮肤疣的一种。它之所以偏爱脖子、脸部、眼皮等暴露部位,是因为其主要通过皮肤接触传播,而这些部位更容易与外界接触。丝状疣由 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但这里的 HPV 和大家熟知的与性病相关的 HPV 可不是一回事。引起丝状疣的主要是 HPV 2 型和 4 型,而尖锐湿疣等性病相关的多为 HPV 6 型和 11 型,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完全不必因为 “HPV 感染” 就联想到不洁性生活或严重疾病。
丝状疣的特点十分鲜明:形态上像丝线或小指头,可能单个或多个聚集,表面粗糙,没有瘙痒或疼痛感。虽然它由病毒引起,有一定传染性,但对健康的威胁并不大,也不会癌变,大家不必过度焦虑。不过有一点必须提醒:千万别用手去揪!很多人觉得小肉揪看着碍事,想一揪了之,殊不知这种做法风险不小。
用手揪丝状疣,首先会带来明显的疼痛,因为疣体根部连着皮肤,分布着不少神经末梢;其次,这样根本揪不干净,病毒依然藏在皮肤里,很容易复发;更危险的是,揪破疣体可能导致病毒扩散,通过接触传染到其他部位,医学上称为 “同形反应”,甚至可能引发感染,要是出血过多损伤真皮,还会留下疤痕。所以,管住手是第一要务。
那么,该如何正确处理丝状疣呢?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是局部破坏性治疗,比如液氮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这些方法花钱不多、操作简便、效果也不错。液氮冷冻是用低温冻伤并去除病变组织,激光治疗则是用高能量激光破坏疣体,通常治疗 1 – 2 次就能见效,每次间隔 1 个月左右。此外,还有外用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市面上有一些居家操作的产品,但还是建议先去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务人员处理更稳妥。
不过,脖子上的小肉粒也不一定都是丝状疣,还有可能是其他皮肤问题,比如皮赘、老年疣和扁平疣,它们长得有些相似,需要加以区分。
皮赘学名软纤维瘤,和年龄增长、肥胖、怀孕或糖尿病等因素相关,是纤维组织增生的结果。它的特点是软软的圆形小肉粒,通常多个出现,常见于脖子、腋窝等部位,没有传染性,治疗方式和丝状疣类似,可激光、冷冻或手术切除。
老年疣即脂溢性角化症,与衰老、日晒密切相关,是皮肤老化引起的表皮良性增生。虽然叫老年疣,但 30 岁左右的人也可能长,表现为粗糙的深色小块,单个或多个存在,常见于面部,脖子上也可能出现,同样无传染性,治疗可选择激光、冷冻、手术或外用药物。
扁平疣也是 HPV 感染引起的,但属于不同亚型,特点是褐色的扁平颗粒,直径几毫米,个数较多,儿童和成人都可能长,常见于脸、脖子、胳膊和手背,有传染性,治疗方法和丝状疣基本一致。
为了更清晰地区分这几种皮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表格来看它们的区别:
类型 | 其他称呼 | 发生原因 | 典型外观 | 个数 | 常见年龄段 | 传染性 |
丝状疣 | 指状疣 | HPV 感染 | 丝状或指状的粗糙角质物 | 单个为主 | 不定 | 有 |
皮赘 | 软垂疣、软纤维瘤 | 纤维组织增生 | 软软的圆形肉粒 | 多个为主 | 中老年为主 | 无 |
老年疣 | 脂溢性角化症 | 表皮增生 | 粗糙的深色小块 | 单个或多个 | 中老年为主 | 无 |
扁平疣 | / | HPV 感染 | 褐色的扁平颗粒 | 多个为主 | 不定 | 有 |
总之,脖子上的小肉揪大多是常见的皮肤问题,即便与 HPV 相关,也并非严重疾病。但如果无法确定是哪种类型,或者疣体突然变大、增多,最好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记住,不要抓挠或自行处理,小肉揪越少,治疗越简单,花费也越少,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