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做什么重活,却连起身倒杯水都觉得费劲”“计划好的健身、学习,到了时间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生活中,很多人会把这种 “提不起劲” 的状态归为 “懒”,一边自我谴责 “不够自律”,一边在焦虑中陷入恶性循环。但《人民日报》提醒:你以为的 “懒”,很可能是 “过度疲劳” 发出的信号。当身体长期处于高压、高负荷状态,会悄悄启动 “保护机制”,表现出看似 “懒惰” 的行为,若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第一种表现:“躺平式拖延”,不是不想动,是动不起来
“周末想收拾房间,盯着杂乱的桌面看了半小时,还是没力气起身”“工作报告明明周一要交,坐在电脑前却连文档都懒得打开”—— 这种 “明明有任务却无法行动” 的拖延,并非单纯的 “懒” 或 “拖延症”,而是大脑过度疲劳后的 “罢工”。当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如连续加班、高强度学习),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执行力的区域)会因能量消耗过多而效率下降,就像手机电量耗尽后反应变慢一样。此时身体会本能地选择 “低耗能行为”(如躺着、刷手机),避免进一步消耗精力。很多人会因此自责 “不够努力”,反而加重心理负担,形成 “疲劳 – 拖延 – 焦虑 – 更疲劳” 的闭环。
第二种表现:“社交逃避”,不是孤僻,是精力告急
曾经喜欢和朋友聚会的人,渐渐开始拒绝邀约;微信消息看到了也不想回复,甚至故意 “已读不回”;面对家人的关心,也会下意识地敷衍 —— 这种 “社交退缩” 常被误解为 “性格变孤僻”,实则是过度疲劳导致的 “精力透支”。社交需要消耗大量的 “心理能量”,比如要思考对话内容、维持情绪表达、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潜在需求,当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时,会优先关闭 “非必要耗能” 的功能,社交便成为首当其冲的 “被砍项”。就像手机电量低时会自动关闭后台应用一样,身体也会通过减少社交来 “省电”,为维持基本生理功能保留能量。
第三种表现:“暴食或厌食”,不是管不住嘴,是身体在 “代偿”
有人过度疲劳后会疯狂想吃高糖、高油的零食(如蛋糕、薯片),吃完却又陷入罪恶感;有人则完全没胃口,三餐随便应付甚至不吃 —— 这两种极端的饮食状态,本质上是身体对疲劳的 “代偿反应”。高糖高脂食物能快速为身体补充能量,缓解大脑的 “能量危机”,因此疲劳时会特别渴望这类食物;而长期疲劳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食欲素(调节食欲的激素)分泌紊乱,进而抑制食欲。无论是暴食还是厌食,都不是 “意志力差” 的问题,而是身体在通过饮食试图平衡疲劳带来的紊乱,若此时用 “节食” 或 “强迫自己吃” 的方式干预,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第四种表现:“失眠式熬夜”,不是不想睡,是身体 “停不下来”
“明明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躺在床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两三点还在刷手机,不是不困,是不敢睡”—— 这种 “越累越睡不着” 的矛盾状态,是过度疲劳的典型信号,被称为 “疲劳性失眠”。长期疲劳会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衡:白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以应对压力,到了晚上本应切换为副交感神经主导的 “放松模式”,但过度疲劳会让交感神经 “惯性兴奋”,即使身体很累,大脑仍处于 “紧绷状态”,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很多人会误以为 “熬夜是因为懒得起床”,其实是身体的 “生物钟” 已被疲劳打乱,陷入 “失眠 – 更疲劳 – 更失眠” 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 “过度疲劳却被误认为懒” 的情况?一方面,现代社会对 “勤奋”“自律” 的过度推崇,让人们习惯性地用 “是否努力” 来评判自己,忽视了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另一方面,过度疲劳的表现多为 “隐性症状”,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容易被归为 “主观态度问题”。
如何缓解过度疲劳?首先要学会 “识别信号”,当出现上述表现时,别急于自我否定,而是告诉自己 “身体需要休息了”;其次要主动 “给身体充电”,比如每天留出 10-15 分钟的 “放空时间”(不看手机、不思考工作),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最后要调整 “认知模式”,拒绝 “必须做到完美”“不能浪费时间” 的极端想法,接受 “偶尔休息不是懒,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长期超负荷运转必然会出现故障,那些被误解为 “懒” 的表现,其实是机器发出的 “维修提示”。别再用 “自律”“勤奋” 绑架自己,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给疲劳的自己 “按下暂停键”,才是对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毕竟,只有身体充满电,才能有精力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份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