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太二酸菜鱼门店外排队长龙蜿蜒,食客们甘愿等待数小时,只为一尝那 “酸菜比鱼更好吃” 的独特滋味。店员们忙碌穿梭,“吃鱼拯救世界” 的响亮口号在店内回荡,彼时的太二,无疑是餐饮界炙手可热的 “顶流”。然而,时光流转至 2025 年,曾经的辉煌悄然褪色,如今不少太二门店冷冷清清,顾客寥寥。这一巨大反差背后,折射出的是九毛九集团旗下餐饮品牌的严峻困境,曾经备受追捧的酸菜鱼 “顶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9 月 8 日,深交所调整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九毛九(09922.HK)赫然在列,被调出港股通。这一调整,犹如市场对九毛九发展前景投下的一张 “不信任票”。果不其然,今年上半年,九毛九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绩单:营收 27.53 亿元,同比下滑 10.14%;归母净利润 6069 万元,同比下降 16.05%,延续了 2024 年中期以来的跌势。而作为业绩担当的三大核心品牌 —— 太二、怂火锅、九毛九(西北菜),均陷入泥沼,全线败退。
扛起营收大旗的太二餐厅,上半年收入 19.49 亿元,同比下降 13.3%,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下滑。怂火锅实现收入 4.17 亿元,同比下降 3.5%;九毛九(西北菜)收入更是锐减 22.6%,仅为 2.26 亿元。业绩低迷的背后,是门店数量的大幅缩水。上半年,九毛九新开仅 10 间餐厅,与去年同期的 59 间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关闭餐厅数量高达 88 间,闭店率超 10%。其中,太二成为闭店 “重灾区”,净减少 68 间门店。
餐厅运营效率也亮起红灯,客流量持续走低,三大品牌翻台率均大幅下滑。太二(自营)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 3.8 次 / 天降至 3.1 次 / 天,怂火锅、九毛九(自营)的翻台率也分别降至 2.5 次 / 天。同店销售表现同样糟糕,太二(自营)同店销售额下降 19%,怂火锅和九毛九(自营)同店销售额降幅均近 20%。
太二的衰落,预制菜争议是重要导火索。一直以来,太二宣称 “活鱼现做”,但消费者发现,店内鱼并非现杀,酸菜料包提前配好且辣度无法调整,再加上部分平台售卖的太二快手菜与店内口感相似,引发了对其使用预制菜的广泛质疑。尽管太二坚称大部分菜品由中央厨房统一集采、加工,并非完全预制,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为扭转颓势,太二推出 “5.0 鲜活模式”,以 “活鱼、鲜鸡、鲜牛肉” 为核心升级菜单,部分门店装修焕新,后厨增设炒锅与厨师现场烹饪,强调菜品新鲜度。据研报显示,截至 7 月底,太二调改门店达 64 家,管理层预计年底将达 150 家,7 月以来调改门店日均销售较旧门店增长 10%。不过,市场仍持谨慎态度,国证国际证券下调九毛九盈利预期与目标价,评级从 “买入” 降至 “增持”。截至 9 月 11 日收盘,九毛九股价下跌 1.69%,报收 2.32 港元,总市值 32.43 亿港元。
曾经凭借独特定位、创新营销走红的太二,如今在消费者日益理性、预制菜争议不断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的多重夹击下,陷入困境。未来,太二能否凭借 “鲜活模式” 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九毛九又将如何调整战略,带领旗下品牌走出阴霾,餐饮行业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