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科学家称埃及狮身人面像或建于公元前 10000 年,曾处茂盛草原

在埃及开罗的吉萨高原,一座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已在此静静矗立了数千年,它凝视着远方,似在守护着古埃及文明的秘密,也似在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几个世纪以来,围绕它的谜团层出不穷,而其建造年代更是一直争议不断。如今,一位美国知名地质学家的新观点,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和公众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长久以来,主流埃及学界认为,这座长达 73 米、高达 20 米的巨型石灰岩雕像,可追溯至约 4500 年前,即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法老哈夫拉统治时期,处于古王国时代。然而,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学者罗伯特・肖赫博士却在近日向《每日邮报》表示,狮身人面像的实际建造时间或许要比这早得多,它极有可能建于公元前 10000 年。

肖赫博士的依据来自于对狮身人面像及其风化围护结构的细致观察。他指出,这些地方有着大量降雨冲刷的明显痕迹,可撒哈拉沙漠在过去 5000 年里一直以干燥气候为主,这显然与已知气候状况不符。“从基础地质学知识判断,狮身人面像围护结构呈现出的起伏不平轮廓,底部深深的垂直裂缝,只能是由上方来水,也就是降水和从高原流入围护结构的山洪造成的。” 肖赫博士解释道。他还将狮身人面像的风化现象与公元前 9700 年左右的一场重大灾难联系起来,认为当时一场剧烈的太阳爆发终结了冰河时代,引发了全球洪水。

但肖赫博士并非一开始就持有这样的观点。1990 年,当他与独立埃及古物学家约翰・安东尼・韦斯特一同前往该遗址考察时,原本是打算反驳韦斯特关于狮身人面像年代更为久远的理论。“我本以为能轻松告诉他,他的观点大错特错,他所认为由水导致的风化侵蚀其实另有原因。” 肖赫博士回忆道。然而,“在抵达遗址不到 90 秒的时间里”,眼前的景象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他被说服了。如今,他坚信那场灾难性事件摧毁了一个早已被遗忘的文明,而这个文明正是最初建造狮身人面像的文明。

肖赫博士提到,古埃及王朝时期的人们曾谈及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周期,可追溯到数千年前,这个原始时代被称作 “泽普・泰皮” 或 “第一次时间”,在约公元前 2400 年至公元前 2300 年的古埃及文献中有所记载。都灵王表这份可追溯至公元前 1279 年的纸莎草文献,也记录了神话中的前王朝统治者,描绘了一个 “神与人同行” 的黄金时代,那个被遗忘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其中。

肖赫博士最初与许多主流学者看法一致,认为侵蚀是由风或尼罗河泛滥的水流导致的。但此次埃及之行中的两点发现,彻底改变了他的立场。其一,狮身人面像的侵蚀和风化特征与撒哈拉的干旱条件相悖,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更为湿润的早期气候;其二,围护结构作为从莫卡塔姆地层石灰岩中雕刻出的类似采石场的凹陷,其圆润的轮廓和深深的垂直裂缝,都是降水作用的标志,而非水平侵蚀的结果。肖赫进一步解释道,尼罗河泛滥形成的侵蚀剖面与如今狮身人面像结构上呈现的截然不同,而他的发现与约公元前 12000 年至公元前 3000 年的非洲湿润期更为契合。那时的撒哈拉地区并非如今的沙漠模样,而是一片由季风滋养的繁茂草原,从乍得约阿湖沉积物深处发现的花粉,以及整个地区古代河床的痕迹,都能证明这一点。

基于这些发现,肖赫博士认为,在哈夫拉统治时期,当时的文明实际上是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了修复,而非建造。他指出,如今狮身人面像的头部相较于身体明显小很多,这表明该结构曾在某个时期被重新雕刻过。原本的头部应和身体一样,遭受了严重的风化侵蚀。在王朝时期,大约公元前 2500 年,古埃及人对狮身人面像的身体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修复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用于修复的石块可追溯至古王国、新王国、希腊 – 罗马时期,甚至更近的时代,其中最古老的修复石块可追溯至古王国时期。肖赫博士质疑道,如果按照主流观点,狮身人面像建于公元前 2500 年,那就意味着古埃及人对这座巨大纪念碑上哪怕最微小的侵蚀都进行了修复,这显然不太合理。

尽管肖赫博士的理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但目前仍颇具争议。以扎希・哈瓦斯博士和马克・莱纳为代表的主流埃及古物学家依旧坚持认为,狮身人面像仅可追溯至法老哈夫拉统治时期,他们认为观察到的侵蚀现象可以用盐风化和其他自然过程来解释,并非降雨所致。这场激烈的学术争论,恰恰凸显出我们对于狮身人面像、其建造过程以及古埃及环境,仍有诸多未知之处。倘若肖赫博士的年代测定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在埃及已知法老之前数千年,就已存在一个先进文明,这无疑将极大地重塑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现有认知。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或许这座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人类古老历史的惊人真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