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骂无忧”到“心灵脆弱”:当代孩子心理困境的真相与破局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过去的孩子们似乎天天挨骂、挨打,却很少出现心理问题,一个个长得结实又皮实。可如今,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急剧上升,现在的孩子看上去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如意就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这巨大的反差让不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看上去“更脆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关注度变高了。以前的家庭多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的精力有限,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度相对较弱。而如今,少子女家庭成为主流,一个孩子往往被五六个人围绕关注,孩子就像站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被放大,个性发展的空间被压缩。而且家庭成员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让孩子缺乏自主性,总是被控制,这就容易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

其次是运动空间受限。过去的孩子大多比较放养,大部分时间在外面尽情玩耍,运动量极大。玩累了晚上就能安然入睡,睡眠质量也很好。运动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人体分泌的内啡肽能带来愉悦感,缓解压力,孩子运动后内啡肽分泌增加,情绪也会更加积极。但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繁重,被关在有限的“笼子”里,失去了发泄情绪的渠道,情绪难以纾解,因而容易患上情绪病。

再者是情绪被代际传递。以前的孩子并非没有心理问题,只是当时人们没有重视。部分情绪虽得到排解,但大量心理问题隐藏在性格里,被代际传递下来。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和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尽管他们并不想变成父母的样子。

那么,如何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这里有三个建议。其一,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的唯一价值感来源。很多家长望子成龙,通过“比较”“逼迫”等方式让孩子学习好,但过度的逼迫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有自己的个性和探索精神,也是非常好的。父母要包容、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其二,不要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就像鲁国国君用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养鸟,结果把鸟养死一样,很多父母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对待孩子,却给孩子带来了慢性压力和痛苦。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其三,建立和孩子共情的能力。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接纳孩子的情绪,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的“情绪容器”。真正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感受到被爱,也具备爱人的能力。

其实并非孩子变脆弱了,而是环境和时代发生了变化。家长要认识到这些变化,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茁壮成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