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脚后跟疼痛的经历,大多数人会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走路太多、鞋子不合脚或者过度疲劳,觉得休息一下就好了。然而,经常性脚后跟疼痛可能并非那么简单,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治疗,它可能会从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能力,甚至可能隐藏着四种严重疾病的信号。

四种疾病,引发脚后跟疼痛的“元凶”
跖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肌腱或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导致的常见疾病,也是脚后跟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足跟或足底近足跟处疼痛,尤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初次站立时,疼痛最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随着病程延长,疼痛会变得更加持续和剧烈,还可能伴有肿胀、肌肉紧张和痉挛。过度运动、长时间站立、体重超标以及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都可能使足底筋膜承受过大压力,导致组织受损引发炎症。
痛风性脚后跟痛
痛风是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周围组织引起的疾病。当结晶沉积在脚后跟时,会引发剧烈疼痛和炎症。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常被形容为刀割样或烧灼样,数小时内疼痛即可达到高峰。患处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可呈暗红色,导致行走困难甚至无法活动。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和肉汤)、饮酒、寒冷刺激和某些药物都可能诱发痛风发作。
跟腱炎
跟腱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腱,连接小腿肌肉和跟骨,参与行走、跑步、弹跳等活动。跟腱炎是指跟腱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和变性改变。主要症状为跟腱处疼痛,运动或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晨起或休息后突然活动时疼痛剧烈,还可能伴有肿胀和按压痛。运动员、跑步及篮球爱好者、35岁以上人群以及经常踩离合、刹车的司机等,都是跟腱炎的高风险人群。
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是跟骨下缘的异常骨质增生,本身可能不直接引起疼痛,但刺激周围软组织时会引发疼痛和炎症。主要表现为足跟痛和行走困难,可能伴有足底广泛压痛。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长期过度负重和不适当锻炼,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跟骨退行性改变,是足跟骨刺的常见原因。
辨别疾病,把握就医时机
虽然这四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脚后跟疼痛,但它们各有特点。疼痛时机上,跖筋膜炎晨起第一步明显,跟腱炎活动时加剧,痛风突然发生且剧烈,骨刺与负重行走有关;疼痛位置上,跖筋膜炎痛在足底,跟腱炎痛在脚后跟上方的跟腱,痛风可累及跟腱和足跟底部,骨刺痛在足跟下方;伴随症状上,痛风伴红肿热痛,跟腱炎伴跟腱增粗、变硬,骨刺伴足弓加深,跖筋膜炎可伴足底肌肉痉挛。
如果脚后跟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行走,患处出现明显红肿、发热或关节畸形,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超声或MRI)来明确诊断。
日常预防,远离脚后跟疼痛
预防脚后跟疼痛,要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过软、过大或过硬的鞋子,选择有良好支撑的鞋;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适度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增加强度;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给足部足够休息;运动后用热水泡脚,按摩跟腱和足底,做好足部保养。
脚后跟疼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通过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做好日常预防,当疼痛出现时及时就医,才能有效守护我们的足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