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舞台上,华熙生物一直是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而近日,它却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再次成为焦点——大规模裁员和内部反腐调查。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业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据多名离职员工透露,华熙生物多条业务线被大幅收缩,“肌活”和“米蓓尔”两个团队人数从上百人锐减至仅十几人,裁员赔偿标准为N + 1,部分岗位转为外包,北京总部也有员工被要求迁至杭州。短期内,裁员与岗位调整加剧了组织震荡。而这背后的操盘手,是“玻尿酸女王”赵燕。半年前,她以“断腕清创”之势重返公司,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整肃风暴。
赵燕的改革决心可谓坚决。她在总裁办公会上宣称“旧账一概翻,贪腐零容忍”,对腐败宣战,拆利益藩篱、重梳权力链。紧接着,高层震荡与骨干流失同步上演,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轮番换血,离任或调岗者逾十人,核心科学家郭学平、业务舵手邹松岩等相继离场,研发与业务线瞬间真空,组织的不确定性被瞬间放大,创新链路面临断档风险。
外界将这场风暴视为赵燕的“二次点火”,她试图将公司从“流量机器”扭向“科技引擎”。品牌矩阵大瘦身,只留下润百颜、夸迪等嫡系,边缘SKU统统砍掉;话语权从“外聘营销雇佣军”移交到实验室、专利池与产品本身,短期爆款逻辑让位于长期技术沉淀。然而,这条“换轨”之路布满暗礁。裁员与高管出走的连带效应是知识外泄、经验断档,产品迭代与市场反应速度难免被拖慢;把预算从流量池抽向研发池,需要漫长孵化期与充沛现金流,而营收下滑的当下,腾挪空间并不宽裕;市场早已对“科技故事”免疫,唯有临床数据、专利壁垒和真实体验才能赎回信任。
在转型的关键节点,华熙生物做出了一个高风险动作——通过全资子公司斥资约1.39亿港元拿下圣诺医药9.44%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押注小核酸减脂。圣诺医药是亚太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小核酸药企,手握RNA干扰核心技术,旗下GalNAc、PNP递送平台均已跑通,管线数量超十条。华熙生物计划携手圣诺医药在大中华区共同推进“STP705定向减脂”项目临床与商业化,同时将圣诺医药的PNP递送技术纳入华熙医美研发体系。
但华熙生物转向的减肥药赛道已经是一个非常高压的赛道。全球和中国减肥药市场虽潜力巨大,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全球视角看,减肥药市场规模正以年均30%的速度扩张;中国肥胖人群庞大,减肥药市场从2023年到2030年有望迎来高速增长,2030年大概率撞线800亿 – 1000亿元。不过,这一赛道也面临着价格悬崖、监管收紧等风险。
华熙生物此次押注小核酸减肥药,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赵燕能否带领华熙生物穿越裁员寒潮,驶出流量迷雾,把“科技”二字真正刻进下一根营收曲线,把“玻尿酸流量帝国”蜕变为“生物科技公司”,还得靠未来的营收曲线与产品数据一锤定音。这不仅关乎华熙生物的生死时速,也将预示中国医美与代谢革命交汇的下一幕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