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赛道上,量贩零食行业宛如一匹黑马,在短短两三年内狂飙突进,如今已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前。9月23日,国内量贩零食巨头之一万辰集团在港递交上市申请,更早之前,鸣鸣很忙也于今年4月开启了港股上市之旅。若一切顺利,港股“量贩零食第一股”或将于年底诞生。

万辰集团和鸣鸣很忙的扩张速度令人惊叹。万辰集团从2022年进入量贩零食行业,仅3年就拥有超1.5万家线下门店,去年门店GMV总额达426亿元,年营收超323亿元。鸣鸣很忙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来,今年9月门店总数突破2万家,去年门店GMV总额达555亿元,年营收突破393亿元。今年两家头部公司合计新开加盟门店数量超1.7万家,合计门店数量已超3.5万家,形成“两超多强”格局。
然而,与高增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家公司的利润率水平显著落后于其他消费业态,净利润率仅维持在2%左右。同样是靠加盟驱动、主打低价的蜜雪冰城去年净利润率达17.9%,零食品牌盐津铺子去年净利润率为12%。量贩零食行业利润率低,主要是因为其供应链能力不成熟。零食行业SKU众多,品类分散,很难在供应链端实现整合。量贩零食品牌主要靠品牌规模化采购、公司直供门店砍掉多重经销商加价环节,但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万辰集团过去两年零食采购成本占到公司整体销售成本的97%左右,毛利率维持在10%左右的低位;鸣鸣很忙去年销售成本高达363亿元,过去三年毛利率维持在7.5%左右。而且,由于不介入生产环节,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培养消费者忠诚度。
量贩零食行业的扩张离不开加盟模式和资本市场的介入。疫情后消费行业加盟模式成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2021年,零食很忙开始全国扩展并吸引资本,随后与赵一鸣零食合并,获得战略融资。万辰集团则通过并购市场成熟品牌快速发展。两大龙头公司靠加盟政策和投资机构加持,大打价格战,门店数量迅速跨过万店门槛。
但随着门店密度过高,问题逐渐显现。社交平台上抱怨声不断,万辰集团今年上半年的开店速度明显放缓,闭店数量增加。证券机构认为,行业在完成规模化扩张之后,必须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量贩零食玩家们开始谋求转型。一方面,推出自营品牌,如万辰集团的“好想来超值”与“好想来甄选”,鸣鸣很忙的“红标”和“金标”系列等。但自有品牌建立不易,需要长时间品牌积累,且市场上成功的自有品牌大多建立在品牌自身美誉度与知名度上,量贩零食玩家很难速成。另一方面,从单一零食门店向硬折扣超市赛道冲击。万辰集团子品牌来优品和鸣鸣很忙都推出了折扣超市店型,但硬折扣超市是阿里盒马、京东、美团等巨头们重点布局的品类,量贩零食玩家们将直面巨头们的冲击。
量贩零食巨头们在冲刺上市的道路上,虽然有着高增长的业绩,但也面临着低利润和转型的巨大挑战。未来,它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新的天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