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望远镜下的代际长卷:朱辉用《万川归》定格四十年人生潮汐

在文学的星河中,总有作家愿意化身时光的捕手,将时代的浪潮与个体的命运编织成动人的篇章。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朱辉,正是这样一位深耕现实的创作者。时隔二十年,他以一部《万川归》为镜,用 “望远镜” 般的视角,对准自己这一代人四十年的背影,将那些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喘息与心跳,化作纸上鲜活的文字,为读者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知识分子心灵史画卷。

朱辉作为江苏 “60 后” 作家的代表,近四十年笔耕不辍,创作 300 余万字作品,斩获鲁迅文学奖等诸多荣誉。2000 年前后,他曾 “疯了一样” 完成四部长篇小说,而此次创作《万川归》,他却沉淀了更多的思考与打磨。这部写于 2021 年、2023 年完成的长篇,通过多线叙事,细腻描绘了 1980 年代大学生投身时代浪潮、完成自我蜕变的生命历程。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交织,日常生活与时代更迭碰撞,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朱辉对这代人深刻的洞察。

小说在《钟山》杂志发表后,朱辉并未急于出版,而是投入大量心血 “五易其稿”。这份专注与执着,源自他对创作的严格要求 ——“不写便罢,写每个作品,都力争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万川归》创作研讨会上,老友毕飞宇回忆,朱辉为打磨这部作品,常与他通话长达数小时,字里行间透露着创作的煎熬与坚持。毕飞宇评价朱辉创作时 “内心非常朴素,没有东张西望”,认为《万川归》不仅是朱辉写作生涯的总结之作,更为江苏文学带来了丰收。

作为河海大学水利专业出身的 “工科生作家”,朱辉的作品自带独特的设计感。在《万川归》中,他以通讯工具为线索,让女主人公整理抽屉里的大哥大、BP 机到智能手机,将科技发展浓缩成可见的 “时间流”。这种对科技与生活关系的敏锐捕捉,早在他的《电话时代的爱情》等作品中便有体现。研讨会专家指出,朱辉的理工科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从人物设置到文章结构,再到书名 “万川归” 暗含主人公名字与 “万川归海” 的双重寓意,都彰显着独特的理性与巧思。

《万川归》的价值更在于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称其为 “反思小说”,紧扣经济全球化前后的中国社会转型;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赞叹朱辉敢于将镜头对准同代人;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则指出,在回望式创作盛行的当下,《万川归》直面现实生活的姿态,对创作界极具启示意义。朱辉用文字为一代人立传,让读者不仅看到时代浪潮中的身姿,更听见了那些被岁月淹没的心声。这部作品,既是对过去四十年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文学创作的有力启迪,让我们得以在书页间,触摸一个时代的温度与重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