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大佬接连自杀,背后真相并非大环境之过!》

今年,商界被一片阴霾笼罩。7月,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在家坠亡;4月,纺织大佬毕光钧跳楼身亡,生前确诊重度抑郁症;6月,西子电梯总裁刘文超从高空跃下结束生命;7月,浙江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沈康明不幸身亡,网传为坠楼自杀;同是7月,“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在广州天河区某写字楼坠亡,警方排除刑事案件,据传与公司长期亏损、资不抵贷有关。众多网友感慨,大环境不好、社会内卷,连这些曾经叱咤商界的企业家都被压垮了。然而,这真的是真相吗?

其实,将企业家自杀完全归咎于社会,是一种片面的外归因。这些企业家自杀背后,与他们的三观、认知维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并非所有商人、生意人都能称之为企业家。商人与企业家有着本质区别。商人往往将追逐利润最大化视为天经地义,只要不违法,能赚多少钱全凭本事,员工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打工赚钱的“工具人”。比如联想集团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也曾公开怒怼胖东来,认为上市公司按资本市场逻辑运营,不可能把钱分给员工,这明显是商人思维,只看重利润,缺乏社会责任感。而真正的企业家,不仅有盈利意识,更将社会责任视为核心要素,他们明白企业赚钱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是为了持续创造社会价值。华为的任正非就是国内极少数的真正企业家,即便80多岁,他仍在思考如何对社会更有意义和价值,深知企业要有社会使命。

很多有钱有权的男性,包括部分商人、富豪、教授、专家等,他们虽不愁吃穿,有一定权力和地位,外表看似正直,实则三观扭曲。他们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只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停留在“生活阶段”,未进入“生命阶段”,不懂得探索此生为人的生命意义。他们赚钱只为满足物质欲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当经济大环境不佳,难以维持过去的利益水平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不仅面临消费落差,更有面子和心理落差,精神很容易崩溃。这些企业家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观崩塌,物质财富积累却三观停滞不前。

此外,对于这些自杀的商人、生意人,不能简单认为他们得了抑郁症。像纺织大佬毕光钧,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内心极度痛苦却对外维持淡定人设。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抑郁症多是“症状学诊断”,而精准心理学发现,抑郁症的根源是个体长期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陷入不断自我否定,真正的病因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

我们看到企业家自杀新闻时,不应总是抱怨社会和体制,这种外归因模式会损害自身及家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我们要提升认知维度,主动掌握精准心理学知识,看清背后真相,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避免认知局限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企业家自杀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精神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