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 VS 吃面:谁更易胖、升血糖、伤血管?4 个原则吃出健康

“顿顿离不开面,少了米饭就没胃口”—— 餐桌上的主食选择,看似只是口味偏好,实则暗藏健康密码。最新研究揭示,常吃面的人心血管病风险比吃米的人高 40.8%,腹型肥胖风险也显著更高;而精制米面在升血糖速度上 “难分伯仲”。吃米还是吃面,究竟如何选才能避开肥胖、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的 “雷区”?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结合多项权威研究,为你拆解主食背后的健康逻辑。

心血管风险:吃面人群风险高 40.8%,关键在加工与搭配

2025 年 5 月,我国研究人员在《营养前沿》期刊发表的研究引发关注:在控制蔬菜、水果、肉类等饮食因素后,以面食为主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比偏爱米饭的人高出 40.8%。这一数据背后,藏着米面在特性与食用场景上的差异。

从食材本身来看,大米脂肪和钠含量低,不含胆固醇,升糖速度相对平缓,能减轻身体代谢负担;而小麦在研磨成粉的过程中,营养流失更严重,尤其是 B 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更关键的是面食的搭配习惯 —— 油泼面、肉包子、油条等常见面食,往往伴随高油、高盐、高红肉的摄入,长期下来会增加血管负担,提升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很多人吃面时,习惯搭配大量肉酱、辣椒油,蔬菜却很少,这种不均衡的饮食结构才是‘伤血管’的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解释。

肥胖风险:吃面更易胖,男性替代后风险降 36.5%

“同样吃一碗,吃面好像更容易饿,还长得快。” 这是不少人的直观感受,而研究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2 年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在《营养素》发表的研究显示,爱吃面食的人体脂高、腹型肥胖的风险更高;若男性每周用米饭替代面食 5 次,肥胖风险可下降 36.5%,女性则下降 20.5%。

为什么吃面更易胖?首先,小麦中的谷蛋白会减少身体产热和脂肪消耗,而大米蛋白有助于脂肪分解;其次,相同重量下,面食的热量常是米饭的 2-3 倍 ——100 克生面条煮熟后约 200 克,热量约 280 千卡,而 100 克生大米煮成米饭后约 300 克,热量仅 130 千卡左右;此外,吃面时人们常将其作为单一主食,搭配蔬菜和蛋白质较少,而米饭更易与多种食材组合,营养均衡度更高,更利于代谢。

升血糖速度:精制米面 “不分上下”,全谷物才是 “优等生”

“血糖高不敢吃面,只能吃米饭”—— 这是很多糖友的误区。事实上,精制米面(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都属于高 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升血糖速度相差不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数据显示,白米饭 GI 值约 73,白面条 GI 值约 71,均属于高 GI 范畴,过量食用都会导致血糖快速飙升。

真正的 “控糖高手” 是全谷物。糙米、燕麦、荞麦面、全麦馒头等全谷物,因保留了麸皮和胚芽,膳食纤维丰富,GI 值远低于精制米面(如糙米 GI 约 50,荞麦面 GI 约 55),能延缓血糖上升。但需注意,即使是低 GI 的全谷物,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控制总量才是关键。

健康吃主食:记住 4 个原则,解锁 “宝藏主食”

与其纠结 “吃米还是吃面”,不如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让主食成为健康的 “基石”:

原则一:“粗” 字当头,一半主食换全谷物

将每日主食的 50% 换成全谷物,如用糙米替代部分白米,用荞麦面、全麦馒头替代白面条、白馒头。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能增强饱腹感,降低血脂和血糖,减少慢性病风险。

原则二:多样混搭,加入杂豆薯类

在米饭或面食中加入红豆、绿豆、藜麦、薏米等杂豆,或搭配玉米、红薯、紫薯等薯类。杂豆属于低 GI 食物,薯类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营养更均衡,还能进一步延缓血糖上升。

原则三:控制总量,参考指南推荐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成人每日谷类摄入需控制在 200-300 克(生重),其中全谷物 50-150 克。例如,一顿饭吃一碗米饭(约 100 克生米煮成)或一小碗面条(约 50 克生面煮成)即可,避免过量。

原则四:聪明烹饪,减少额外负担

米饭煮好后放凉一段时间,会产生抗性淀粉,升血糖更慢,饱腹感更强;煮面条时少油少盐,搭配大量蔬菜和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避免高油高盐的调味。

除了米和面,还有不少 “宝藏主食” 值得尝试:糙米、发芽糙米营养更丰富;甜玉米热量低于糯玉米,适合控重人群;蒸红薯、蒸紫薯升糖慢于烤红薯;杂豆去皮后更易消化,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人。

“主食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怎么选、怎么吃。” 于康强调,与其对立米和面,不如让它们 “轮流上岗”,再搭配全谷物、杂豆、薯类,通过多样化的主食选择,为身体提供全面营养,远离肥胖、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的困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