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这句在中国家庭中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背后却隐藏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20年前,西方家庭治疗专家约翰·K·米勒博士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段对中国家庭治疗的探索之旅,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家庭在情感表达、面临挑战以及治疗发展等方面的独特面貌。

情感表达:含蓄背后的深情
米勒博士初到中国开展家庭治疗时,就深刻感受到了中美家庭在情感表达上的巨大差异。当他对一对中国夫妇问出“你们多久会说一次‘我爱你’”时,夫妇的尴尬反应让他颇为诧异。在中国,人们不像美国人那样直白地表达爱意,而是将爱藏在生活的点滴中,尤其是食物里。一顿精心准备的饭菜,就是中国人表达爱意的最高形式。而且,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当被问到心中最重要的人时,多半会回答“我的父母”,这与美国人常以自我为中心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美国人常受抑郁症困扰,而中国人则更多地认为“外部压力”才是最大的问题,升学、职场、婚配等压力让中国人喘不过气,“躺平”观念便是对这种压力的反抗。
家庭挑战:4 – 2 – 1困境与教育压力
在中国家庭中,4 – 2 – 1的家庭结构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孩子要承担起实现6名长辈所有希望和梦想的责任,学术成就在中国社会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与美国家长对孩子学业表现不佳的相对宽容不同,中国孩子如果在学业上失败,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米勒博士处理过无数儿童拒学事件,一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相威胁,父母们常常一筹莫展。不过,通过家庭治疗,多数孩子能够回归学校。米勒博士还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趣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早期教育就是要发现这种天赋。他的两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分别在数学和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治疗发展:快速普及与隐忧并存
与20年前相比,中国家庭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成为了家庭治疗师,亚洲家庭治疗学院的会议参与人数也翻了一倍,家庭治疗师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中国快速的科技发展也为家庭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线治疗迅速普及,还出现了专注于睡眠问题的诊所等巧妙的临床治疗策略。然而,米勒博士也表达了担忧。他担心外国一些没有资质的“大师”涌入中国,而中国暂未推出家庭治疗师的认证体系。自2005年创立中美家庭治疗中心以来,米勒博士一直致力于推广体系化、标准化的家庭治疗教育。
中国家庭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之中,家庭治疗不应只是修复家庭裂痕的工具,更应成为赋能家庭的导航仪。它需要帮助中国家庭读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情感,化解代代相传的压力,发现每个成员独特的天赋与价值,让中国家庭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