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里滋滋作响的铁板鱿鱼、餐桌上鲜美的辣炒鱿鱼须、零食袋里酥脆的鱿鱼圈…… 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 “常客”,鱿鱼凭借多样的吃法俘获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常吃的茎柔鱼(俗称鱿鱼),仅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年产量就接近 100 万吨,是全球捕捞量最大的无脊椎动物物种。就在大众以为这一 “海鲜大户” 取之不尽时,上海海洋大学科学家团队近日在《科学》期刊发声,紧急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养护这一渔业资源 —— 年产量如此可观的鱿鱼,为何突然需要 “特殊关照”?

这一警示背后,是茎柔鱼种群悄然亮起的 “红灯”。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尽管茎柔鱼年产量看似庞大,但近年已出现大幅下降趋势,暗示其种群可能正走向衰退。更关键的是,作为跨国家分布的物种,茎柔鱼的种群评估长期存在 “盲区”:在东南太平洋,它的栖息地覆盖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等多国海域,既有数千艘手工渔船在近海作业,也有数百艘中国远洋鱿钓渔船在公海捕捞,可整个分布区域内的全面种群评估至今尚未完成,关键数据的缺失让科研人员难以准确判断其真实资源量。
“多国捕捞却缺乏协同管理,是茎柔鱼保护的最大难题。” 陈新军解释,目前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虽负责监管公海捕捞,制定了渔船数量上限、观察员数据收集标准等措施,但成员国间的合作却严重不足。区域数据库建设停滞不前,生物样本共享机制难以推进,而这些正是开展种群评估的核心前提。2024 年该组织的独立绩效审查也明确指出,茎柔鱼区域种群评估存在明显缺口,数据共享的 “壁垒” 让管理措施难以精准落地。
科学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渔业资源因管理不当走向崩溃的案例并不少见:加利福尼亚湾茎柔鱼曾因过度捕捞和缺乏保护,最终导致渔业彻底崩溃;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也因管理漏洞,出现总捕捞量大幅波动的危机。而茎柔鱼还面临着另一个威胁 ——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生态系统波动,会直接影响其种群数量,若不通过基于生态系统的模型开展评估,仅靠单一捕捞管控,很难应对这种自然变量带来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茎柔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全球数千人生计的 “支柱”,为数百万人提供着粮食安全保障。一旦其种群崩溃,不仅会冲击渔业产业链,还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不过,科学家也指出,茎柔鱼的保护并非没有先例可循:2013 年,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通过协同政策,成功恢复了智利竹筴鱼种群,这为茎柔鱼的养护提供了可行范本。
目前,中国已在行动:自 2020 年起,每年 9 月至 11 月在东太平洋特定海域施行公海自主休渔,成效显著;提出的国际渔业科学观察员覆盖率标准,也被写入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管理措施。今年 6 月,上海海洋大学主办的国际研讨会还通过《全球鱿鱼渔业可持续发展上海提议》,为国际合作搭建平台。
“在种群需要恢复计划前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陈新军团队呼吁,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需加强与厄瓜多尔、秘鲁、智利、中国等主要捕捞国的协调,通过强化科学协作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这场针对 “产量王者” 鱿鱼的养护行动,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未来,更考验着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同能力 —— 毕竟,只有科学守护海洋馈赠,我们未来才能继续享受到这份 “舌尖上的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