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普及,未来考古学家的 “饭碗” 会丢吗?

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入土为安” 的土葬传统深植于人们心中,延续数千年之久。从帝王将相奢华宏大的陵寝,到寻常百姓的朴素坟茔,土葬承载着无数生者对逝者的追思与敬意。而且,兴厚葬之风,诸多珍贵的陪葬品、精美的墓室构造等,都为后世考古学家探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更是成为网络小说中惊险刺激、神秘莫测情节的绝佳创作源泉。

然而,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时代的浪潮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我国大力提倡火葬。发展至 2002 年后,遗体火化率稳定在 50% 左右,火葬已然成为主流的丧葬形式。这一转变,让人们不禁心生疑惑:当遗体化作骨灰,曾经承载厚重历史信息的墓室被小巧的骨灰盒取代,未来的考古学家该何去何从?难道他们真的要面临 “无墓可挖” 的困境,进而 “丢了饭碗” 吗?

其实,这种担忧着实有些杞人忧天。首先要明确,考古学家绝非仅仅是 “挖墓专家”。考古学的研究范畴极为广泛,除了墓葬,古代人类的居住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展现出当时人们的居住形态与生活方式;手工业作坊,像景德镇古代制瓷作坊,能还原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军事遗迹,例如长城,见证着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还有沉睡海底的沉船,如 “南海一号”,承载着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甚至史前聚落等,都是考古学家深入探究古代社会的重要研究对象。墓葬只是因其能相对完整地保存各类信息,才在考古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绝非唯一。

再者,即便聚焦墓葬研究,虽然现代火葬与古代火葬大不相同,但骨灰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古代火葬多为露天进行,温度较低,对有机物的燃烧并不充分,有时甚至能较为完整地保留遗骨。而现代火化起源于 19 世纪,采用密封熔炉,内部温度高达 800 – 1200℃。在如此高温下,人体的内脏、毛发、肌肉等软组织迅速燃烧殆尽,骨骼也在高温作用下自然收缩、扭曲、断裂,最终仅剩下有机成分极少的灰白色骨片和牙齿。不同地区对于火化后的处理方式也有所差异,有的会将骨片和牙齿进一步研磨成粉交给家属;有的则保留骨片和牙齿原状。就像在去年热播的台剧《俗女养成记》中,女主本想完成祖母 “骨灰撒大海” 的遗愿,却在海边对着骨灰盒崩溃,只因里面是一支支未研磨的骨头,难以撒入大海,这便是现实中未研磨骨片和牙齿的真实写照。

正是因为火化后仍能留存部分人体骨骼,未来的考古学家若要通过遗骸鉴定当代人的体质特征,也并非天方夜谭。尽管火化会使骨骼尺寸略微缩水且形态扭曲,但一些非测量性特征,诸如骨折后愈合形成的骨痂,能够反映当时的医疗救治情况;特殊的病理改变,有助于研究当代疾病谱;大关节面的形态,可推测生前的运动习惯与劳动强度等,依然能为考古学家揭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信息。

从更宏观的视角,将目光从骨灰盒扩展到城市整体布局,会发现火葬虽改变了遗体处理方式,但丧葬习俗的核心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大型公墓依旧选址于城市之外或边缘地带,与古代将墓地建于城外的理念一致,远离喧嚣生活区,营造宁静安息之所;人们依然会在死者遗骸前立碑,只不过材质从传统石碑逐渐演变为大理石等现代材料,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依然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缅怀;在特定节日,如清明节、中元节等,人们依然会带着鲜花、水果等祭品前往墓地祭扫,追思先人,这份对先人的敬重与思念之情,历经岁月洗礼从未改变。这些丧葬习俗,如同文化传承的基因,一脉相承,向未来的人们展示着当代人与千年前祖先在情感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另外,未来的考古学家是否需要挖掘 21 世纪的墓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文献资料的保存状况。考古学与历史学犹如携手共进的伙伴,考古学借助物质资料探究古代社会,历史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解读历史。当一个时代留存的物质资料稀缺而文献资料丰富时,历史学在解读历史中便发挥主导作用;反之,考古学则肩负重任。例如,商代因文字记载较少,考古发现对于还原那段历史至关重要;而明清时期,海量的文献资料让人们对这两个朝代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考古学对其涉足相对较少。所以,如果当代人能够妥善留存丰富的文献资料,如书籍、影像、电子数据等,未来的考古学家或许就无需像如今这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墓葬发掘,通过研究这些文献,便能深入了解这个时代。

所以,我们无需为未来考古学家的工作过度操心,他们拥有丰富的研究手段与多样的研究对象,足以探究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反而是火葬逐渐取代土葬这一现实变革,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更多思考。在情感寄托方面,当面对亲人离世这一沉重现实,人类本能地需要一种方式来缅怀与告别。从黑猩猩母亲对夭折幼崽不离不弃的守护,到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独特的 “Ma’nene ritual” 习俗,每年将亲人遗体挖出悉心打扮,再到文学作品中晴雯临终前将红指甲赠予宝玉的深情,以及如今将骨灰制成日用品,如与釉料混合制成碗盘、花瓶,甚至提取骨灰中的碳制成钻石等现象,都反映出人们渴望通过具体实物维系与逝者的情感纽带。在火葬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平衡这种工业化殡葬方式与人类对情感寄托的深切需求,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或许,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能找到更契合时代发展与人类情感需求的丧葬新形式,让生命的终结也能充满温暖与尊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