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价 19% 募资 3 亿还债!百果园关店 1600 家、毛利率腰斩,高端神话崩了?

“我们从不迎合消费者短期需求” 的豪言犹在耳畔,百果园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9 月 21 日,这家宣称要 “教育消费者” 的水果连锁巨头,以每股 1.17 港元的价格折价 19% 配售股份,紧急募资 3.25 亿港元用于偿还债务与应付账款。而就在一个月前,其半年报刚刚揭开残酷真相:营收暴跌 21.78%、净亏损 3.42 亿元、毛利率近乎腰斩至 4.93%,1639 家加盟店的骤然关闭,更让 “水果零售第一股” 的光环碎了一地。

一、资金链告急:折价募资背后的流动性困局

这场 “割肉式” 募资,暴露了百果园紧绷的资金链。根据配售方案,此次募资的 3.25 亿港元中,61.5% 将用于支付贸易应付款项,30.8% 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仅剩下 7.7% 可用于日常运营。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操作,与半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形成刺眼呼应 —— 截至 6 月末,百果园短期银行借款高达 22.83 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仅 23.17 亿元,其中还包含 3.62 亿元限制性资金,实际可用资金已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更严峻的是现金流的断崖式恶化。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额由去年同期的净流入 2.78 亿元,转为净流出 1.23 亿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关闭千余家门店需结清款项,导致贸易应付款项减少 6160 万元;另一方面,为保障供应链稳定而增加的保证金与预付款,又消耗了 6010 万元现金。雪上加霜的是,资本负债比率已突破 100% 警戒线,达到 103.5%,较去年飙升 14.2 个百分点,意味着公司资产已不足以覆盖负债。

“折价 19% 募资,相当于向市场传递了流动性紧张的信号。”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指出,这种定价策略虽能快速回笼资金,却也会稀释现有股东权益,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

二、业绩雪崩:高端路线撞上消费寒流

百果园的业绩滑坡堪称 “断崖式”。2025 年上半年,其营收从 55.94 亿元缩水至 43.76 亿元,净利润更是从盈利 8851 万元转为亏损 3.42 亿元,降幅高达 486.47%。最引人瞩目的是毛利率的崩溃 —— 从去年同期的 11.06% 骤降至 4.93%,第二季度甚至跌破 4%,仅为 3.1%。

对于业绩暴跌,百果园将原因归咎于 “产品结构调整”,称增加高性价比产品和扶持加盟商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但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问题在于 “高端定位与消费疲软的错位”。在居民消费力下降的背景下,百果园均价高于市场价 20%-30% 的高端水果,显然失去了竞争力。数据显示,其核心的水果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20.75%,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更是暴跌 87.23%,印证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现实。

线上渠道的乏力加剧了困境。尽管抖音直播贡献了 5349 万元销售额,同比增长 29.32%,但线上订单整体占比仅 24.7%,微信社群接龙等新兴渠道销售额仅占总营收的 1.3%。反观盒马、美团买菜等对手,凭借全品类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持续蚕食百果园的市场份额,使其 15% 的行业龙头地位岌岌可危。

三、门店震荡:1600 家加盟店关闭的连锁反应

作为百果园的核心渠道,加盟店的大规模关闭引发连锁反应。半年内,加盟门店数量从 6025 家锐减至 4386 家,净关店 1639 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这些关闭的门店多为高租金、低效益的点位,但短期内仍对业绩造成重创 —— 加盟门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23.3%,特许经营收入随之大幅缩水。

加盟店的阵痛背后,是百果园管理模式的深层矛盾。部分加盟商反映,总部要求的统一采购、统一定价模式,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缺乏灵活性,导致盈利困难。而百果园管理层坦言,部分加盟店未贯彻总部战略,进一步加剧了经营混乱。更棘手的是客群结构失衡,线下门店中老年顾客占比过高,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平台的低价选择,导致门店客流持续萎缩。

会员体系的分化更凸显经营困境。尽管总会员数增长至 9304.1 万人,但付费会员同比减少 32.9%,仅剩 71.9 万人。“付费会员减少意味着核心消费群体流失,这比总会员数增长更值得警惕。” 前述分析师表示。

四、转型迷途:从 “教育消费者” 到押注礼品市场

面对危机,百果园开始调整策略。9 月推出的 “礼品无忧送,不满意随心退” 服务,试图抓住礼品消费痛点,将售后权益转移至收礼人。这一举措直指朱丹蓬提出的 “高端产品多为赠礼” 的消费逻辑,也与数据显示的礼品销售占比提升相呼应。此前 8 月上线的 “放心买、随心退” 服务,其退货率控制在 1% 以内,显示售后升级初见成效。

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百果园管理层将业绩下滑归结为 “主动调整”,强调自有产品品牌数、礼品销售占比等指标的增长。然而市场并不买账,第一上海证券虽给予 “持有” 评级,却预测 2025 年盈利仍将承压,目标价仅 0.98 港元,较当前股价上涨空间不足 5%。

“单纯高端化已走不通。” 朱丹蓬以良品铺子为例警示道,百果园必须在性价比与质价比间找到平衡。当前百果园的尝试能否见效仍是未知数,毕竟在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即便押注礼品市场,也面临着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的挑战。

新闻总结

折价募资、业绩雪崩、门店收缩,三重危机将百果园推向悬崖边缘。这家曾立志 “教育消费者” 的水果巨头,因坚持高端路线撞上消费寒流,4.93% 的毛利率和 103.5% 的资本负债比率,暴露了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尽管通过关闭低效门店、押注礼品市场和线上渠道寻求转型,但短期内盈利承压的局面难以改变。百果园的困境,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失误,更折射出消费降级背景下,高端零售品牌的集体生存焦虑。能否在 2026 年如期实现盈利,关键在于其能否真正放下 “教育消费者” 的身段,在性价比与品牌调性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