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手机、断甜食,“多巴胺排毒” 真能重启快乐?专家泼冷水:小心越排越 “中毒”!

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熬夜追剧根本刹不住车,高热量零食越吃越上瘾…… 当代年轻人一边享受着即时快感,一边陷入 “快乐却空虚” 的怪圈。最近,一种号称能 “重启快乐” 的 “多巴胺排毒法” 在社交平台爆火,不少人纷纷尝试禁用手机、远离音乐、戒掉垃圾食品,试图给大脑来一场 “大扫除”。但这种方法真的靠谱,还是智商税?专家直言:短期可以试试,长期可能适得其反!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史艳艳指出,想要弄清楚 “多巴胺排毒法” 的真相,首先要了解多巴胺的作用。多巴胺是大脑奖赏回路的核心神经递质,当我们社交、品尝美食、沉浸游戏或刷手机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进而强化这些行为。不过,在医学领域,“多巴胺排毒” 并非严谨的科学概念,它本质上更像是一种行为矫正手段。

“多巴胺排毒” 并非真的将多巴胺排出大脑,而是通过减少高刺激行为,让大脑奖赏系统恢复正常敏感度,达到平衡状态。专家解释,过度沉迷激烈游戏、刷短视频甚至赌博等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暂快感,但会使大脑奖赏系统长期处于超高水平,导致敏感度下降。久而久之,多巴胺释放量减少,人们就需要更强刺激才能获得满足,原本带来快乐的行为逐渐演变成难以抑制的渴求。更糟糕的是,长期成瘾性行为还会损害前额皮质,削弱自控力和判断力,一旦停止,多巴胺水平骤降,焦虑抑郁情绪随之而来,形成恶性循环。

“多巴胺排毒” 究竟是 “救命稻草” 还是 “健康陷阱”?史艳艳表示,这需要分情况看待。对于本身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人群,游戏、刷手机等行为是释放负面情绪、对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式。如果简单粗暴地完全禁止,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这类人群更适合寻找健康的替代方式,逐步调整行为习惯。

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极端禁欲式的 “多巴胺排毒” 也并非良策。短期内减少被动愉悦行为,比如用运动、手工制作等主动愉悦活动替代刷手机,确实能调节状态,提升大脑奖赏机制敏感度。但长期采用极端方式,很可能引发反跳式、报复性行为,导致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专家提醒,大脑奖赏回路的形成需要约一个月时间,若想彻底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消除快乐因素引发反弹。

从爆火的 “多巴胺穿搭” 到如今的 “多巴胺排毒”,年轻人在追求快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多巴胺排毒法” 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新鲜感和改变,但想要真正收获持久的快乐与健康,还需理性看待,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陷入 “越排越‘中毒’” 的误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