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个舞跟腱断了?这种常用药暗藏风险!六类人需警惕”​​


​”我只是跳了个热身舞,怎么跟腱就断了?”近日,一位网友的分享引发热议。随着评论区”左氧氟沙星”关键词的频繁出现,一种常见抗菌药的潜在风险被推上风口浪尖。这种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的药物,竟可能与跟腱断裂存在关联!上海上观新闻记者深入调查,揭开这款”身边药”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


​【事件还原:从社交平台到医学验证】​
事件的起因源于某社交平台上的一则分享帖。网友小李描述自己在进行舞蹈热身时突发跟腱断裂,随后在评论区互动中发现,多位网友提及”左氧氟沙星”可能是诱因。更令人意外的是,小李本人承认近期确实服用过该药物。

“这绝非个例!”浙江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顾增辉主任医师表示,虽然临床上接诊的跟腱断裂患者中,药物因素占比不高,但左氧氟沙星与肌腱损伤的关联性已在医学界达成共识。药品说明书明确标注:该药物可能增加所有年龄段患者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跟腱是最常受影响的部位。


​【医学解析:药物为何会伤害跟腱?】​
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其引发肌腱问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提出了两种主要假说:

  1. 胶原纤维毒性​:药物可能直接损害肌腱中的胶原纤维结构,使其变得脆弱易断。
  2. 退行性变化加速​:药物可能干扰肌腱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老化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剂型的风险差异显著:

  • 口服制剂​:全身吸收量大,风险最高
  • 滴眼液等局部用药​:因吸收量少,相对安全

“运动时跟腱承受的压力可达体重的6-8倍,此时药物导致的微损伤就可能引发断裂。”顾增辉解释道。


​【高危人群:这六类人需特别警惕】​
根据临床观察和专业建议,以下人群使用左氧氟沙星时风险显著增加:

  1. 老年人​(65岁以上):肌腱自然退化,风险是年轻人的3倍
  2. 肾功能不全者​:药物蓄积增加毒性
  3. 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影响肌腱修复
  4.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激素治疗使风险提升7倍
  5. 既往肌腱损伤者​:微损伤+药物=高风险组合
  6. 儿童​(14岁以下):骨骼肌腱发育未成熟

“去年我们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服用该药后打了个喷嚏就发生了跟腱断裂。”顾增辉强调,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在高危人群中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用药指南: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
面对这种”既常见又危险”的药物,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 严格遵医嘱​:医生开具处方时会评估基础病史
  2. 用药期间忌运动​:避免高强度活动,散步也要谨慎
  3. 警惕早期信号​:脚后跟酸痛可能是肌腱问题的前兆
  4. 特殊人群替代方案​:儿童、孕妇等可选择其他抗菌药

“虽然肌腱断裂概率不足千分之一,但一旦发生,恢复期长达2-3个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顾增辉提醒,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时复诊,切勿自行停药或坚持运动。


​【新闻总结】​
左氧氟沙星的肌腱风险警示我们:

  1. 药物安全无小事​:即使是常用抗菌药也存在潜在风险
  2. 个体差异很重要​:高危人群需格外谨慎
  3. 医患沟通不可少​:用药前应充分告知医生自身情况

正如医学专家所言:”了解风险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更安全地用药。”在抗菌药使用日益普遍的今天,这种”身边药”的安全警钟,值得每个人重视。


​(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