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该为谁欢呼?校长李果:既要助学子上清华,也需帮放牛娃吹牧笛

“教育到底该为几个学生的成功欢呼,还是该为更多失败的同学而反思?” 这一灵魂拷问,来自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从教 40 年的他,始终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与独特的实践,他坚信,学校里既有要上清华的孩子,也必然有要成为放牛娃的孩子,而教育,应当对这两种孩子都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

1985 年,李果回到母校任教,担任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1986 年中考,他所带的班级有 5 人考上重点高中,在当时许多乡镇学校零录取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巨大的成绩。然而,在众人欢呼庆祝时,李果却注意到了另外二十多双黯然的眼神。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学生的眼神,从此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也让他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 —— 它只为知识、分数和升学服务,只为少数学生服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像是一种蒙骗与伤害。

在李果任教的 40 年里,泰来县农村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比例最高也未超过 50%,但初中老师仍一味用升学来牵动所有学生。初一告诉学生拼搏考重点高中,初二说努力还来得及,初三称有人能逆袭,可中考结束后,只有少数学生能考上高中,其余学生便被 “忽视”。李果无法接受这样的教育,他渴望办出符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1997 年,机会来了。李果担任学校副校长后,学校承担了省教育厅 “创建综合中学” 的试验项目,要在农村义务教育初中融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因素。这与他的教育追求不谋而合,尽管面临无师资、无设施设备、无资金的困境,他仍凭着情怀逆势而为。

在专业选择上,他挑了最不受待见的涉农种植和养殖专业,因为这与农村学生联系紧密,且竞争小,能让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掌握农业常识,为回乡务农做准备。多年来,这两个专业为当地培养了 1000 多个农业技术人才。招生时,他动员老师、说服家长、教育学生,还组织他们去各地看企业和高职院校,让大家相信这条路的可行性,并且对中职学生实行了 15 年免费政策。

师资匮乏是另一大难题,李果便对本校老师进行改造。朱义良老师凭借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感情,从 “骑过牛放过猪” 成长为全省出名的养殖专业教师,还获得国家级证书;王艳清老师通过录像学习技能操作,最终成为全省优秀的种植专业老师,多次带出技能大赛第一名。就是这样一群老师,打造出了全省知名的种植和养殖专业,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全省第一,对口升学考试常占全省半壁江山,1000 多人上了专科,200 多人上了本科,21 人读了研究生,还有 1 人博士毕业。

李果认为教育应扬长而非补短,他开启了 “目标形成教育”,让每个学生明确长远、阶段和近期目标,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德育等操作模式,学校的艺体活动和素质教育活动得以开展,该成果还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还重视艺体教育,普及音乐、美术特色和排球、足球,开办工艺美术中职专业,让许多孩子的长项得以发展。体育更是学校的特色,通过大量体育活动,学生 “小眼镜”“小胖墩” 和心理问题少,体育也成了智育的保障。

新闻总结:从教 40 年的李果校长,对只关注少数学生升学的应试教育进行反思,通过创建综合中学,融入职业教育,开展 “目标形成教育” 和艺体特色教育,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发展方向。他的实践证明,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既要助力学子冲刺名校,也要支持那些适合其他道路的学生绽放光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