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吃了’聪明药’后,我上课再也不会走神了!”高三女生杨宏的成绩一度从班级前十重返巅峰,但随之而来的是失眠、脱发、被害妄想,甚至精神恍惚到需要母亲接送上学。当她最终在北京高新医院戒毒时,医生发现她服用的”聪明药”里掺杂着苯丙胺类物质——俗称”摇头丸”的毒品成分。这场本为提高成绩的”捷径”,最终将她推向了吸毒的深渊。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从海外代购到地下交易的”聪明药”黑产链正在蔓延,而背后折射的,是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和扭曲的成功观。

一、”聪明药”黑产链:从医院处方到境外走私
“聪明药”是哌甲酯、右苯丙胺和莫达非尼三类精神药品的统称,在我国属于严管的一类精神药品。但调查显示,非ADHD患者群体正通过多种渠道非法获取这些药物:
- 医院处方漏洞
部分家长通过学习困难门诊获取处方药,甚至存在”诊断宽松”现象。深圳某医院医生透露:”一些家长反复强调孩子考前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描述几乎照搬ADHD指南。”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将医院开出的药物转售牟利,形成地下交易链。 - 海外代购猖獗
境外社交平台上,”专注达””提智”等关键词广告泛滥。一位卖家向记者推销:”印度版利他林900元一瓶,用维生素盒伪装邮寄。”海关查获案例显示,走私”聪明药”常伪装成保健品,甚至与毒品混装运输。 - 二手平台流通
闲鱼、贴吧等平台曾出现大量”聪明药”交易帖,尽管平台加大清理力度,但私下交易仍通过加密通讯软件进行。一名考研学生坦言:”在二手群买印度版利他林,和买教材一样方便。”
二、从”提分神器”到毒品:一场危险的试探
“最初只是想熬过高三,没想到会染上毒瘾。”杨宏的案例并非孤例。北京高新医院统计显示,青少年”聪明药”滥用者中,超60%最终出现精神依赖症状。
- 虚假的”聪明”幻觉
哌甲酯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人短时提升专注力,但长期服用会导致神经适应,剂量越用越大。北京安定医院专家警告:”这就像饮鸩止渴,停药后会出现严重戒断反应。” - 滑向毒品的深渊
部分滥用者会自行添加其他成分增强效果。杨宏服用的”聪明药”中检出苯丙胺,而摇头丸正是此类物质的衍生物。禁毒专家指出:”从’聪明药’到冰毒,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 无法逆转的伤害
长期滥用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深圳某戒毒中心案例显示,一名18岁患者因长期服用”聪明药”,出现永久性认知功能下降,高考成绩反不如服药前。
三、破局之道:堵漏洞与治焦虑双管齐下
- 严打黑产链
- 升级医院处方监管系统,杜绝”人情开药”
- 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切断境外走私渠道
- 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封禁违规交易信息
- 重建教育评价体系
- 推广”过程性评价”,弱化”一考定终身”压力
-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拓宽学生成长路径
- 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培训,破除”成绩至上”迷思
- 科学应对成瘾问题
- 在中小学开设药物滥用预防课程
- 设立青少年成瘾干预热线
- 完善戒毒康复体系,提供心理支持
【结语】
当”聪明药”从医疗处方沦为毒品温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桩黑色交易,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杨宏的故事令人痛心,但她的觉醒值得所有家长警醒:真正的”聪明”,不是靠药物刺激出的虚假专注,而是健康身心支撑下的持久努力。正如禁毒专家所言:”堵住’聪明药’的黑产链易,堵住教育焦虑的黑洞难。唯有重建科学的教育观,才能让下一代远离’捷径’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