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急诊换药遭拒家属竟睡医生休息室!医患边界感引热议》​​

​【导语】​
“医生,我就换个小药,为什么不行?”凌晨1点的急诊室里,一名男子因换药需求被拒后愤而投诉;无独有偶,广东某医院医生休息室竟成了患者家属的”临时卧室”。近日,两起医患纠纷事件引发全网热议:当患者需求与医疗规范冲突时,医生该如何坚守底线?医患之间的边界感又该如何建立?


一、凌晨换药遭拒:急诊资源的合理分配之争

6月上旬,南宁一名左足皮肤裂伤患者凌晨1点至急诊科要求换药,遭医生明确拒绝。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两极讨论:

  • 支持医生​:急诊资源有限,非急症占用可能耽误危重患者救治
  • 质疑医生​:患者深夜就医需求也应得到基本尊重

专业解读​: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急诊科定位为急危重症诊疗场所。南宁事件中患者伤口已做初步处理,属常规换药范畴,完全可在白天门诊完成。医生拒绝符合规范,但沟通方式可更人性化——如建议患者至24小时门诊或提供临时处理建议。

网友声音​:
“支持医生!上次我家人心梗,等了40分钟才进抢救室,就是因为有人占用急诊资源。”(北京网友@急救跑者)
“医生太冷血了,大半夜受伤谁不想早点处理?”(广西网友@打工仔小陈)


二、家属睡医生休息室:边界感缺失的典型样本

更令人震惊的是广东某医院事件:患者家属因嫌陪护床硬,自行进入医生休息室睡觉,甚至关闭空调、翻动柜子。此类现象并非孤例:

  • 江苏医生遭遇家属醉酒占床
  • 湖北医生值班室被外伤患者”借宿”
  • 福建女医生遭遇男家属夜间突袭

深层原因​:

  1. 患者方对医疗空间认知模糊
  2. 部分医院管理存在漏洞(如休息室未上锁)
  3. 医患信任缺失导致越界行为

专家建议​:

  • 医院应加强物理隔离(安装门禁系统)
  • 制定明确的陪护规范
  • 开展医患边界教育

三、医患矛盾背后的深层思考

这两起事件折射出当前医疗环境的三大痛点:

  1. 资源分配困境
    急诊科常年超负荷运转,2023年数据显示三甲医院急诊科接诊量超设计容量40%。
  2. 沟通机制缺失
    78%的医患纠纷源于沟通不畅(中国医师协会调查)。医生需掌握”拒绝的艺术”——先共情再解释,如:”我理解您着急,但急诊室现在有更需要帮助的患者…”
  3. 边界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65%的医生遭遇过患者越界行为(梅斯医学调研)。需建立”三不原则”:不随意进入非公共区域、不索取私人用品、不干扰正常工作。

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破局之道

  1. 医院管理升级
    • 设置24小时简易门诊
    • 配备专职陪护协调员
    • 安装智能门禁系统
  2. 医生沟通技巧培训
    • 学习”三明治沟通法”(肯定+建议+鼓励)
    • 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
  3. 患者教育普及
    • 通过宣传册、短视频普及就医规范
    • 设立患者体验官岗位

​【结语】​
从凌晨换药之争到休息室侵占事件,表面看是医患摩擦,实则暴露了医疗体系的多重积弊。解决之道在于:医院完善管理机制,医生提升沟通智慧,患者增强规则意识。唯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重建互信,让急诊室回归”救命”本职,让医生休息室重归”疗愈”本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