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制裁之下,强者恒强!”在经历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制裁海啸”后,药明康德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惊艳全球——营收同比增长20.6%,净利润暴增101.9%。这一成绩不仅打破了唱衰预言,更预示着全球CDMO行业正迎来”欧美中韩”四国争霸的决战时刻。当高增长领域成为必争之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如何重塑全球医药供应链格局?

一、药明康德业绩”爆表”:制裁下的韧性生长
7月10日,药明康德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核心数据亮点纷呈:
- 营收:预计208.0亿元,同比增长20.6%
- 净利润:85.6亿元,同比暴增101.9%(含投资收益)
- 调整后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44.4%
这一成绩单不仅兑现了”重回双位数增长”的承诺,更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药明康德已走出制裁阴霾,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轨道。预告发布次日,港股股价应声大涨超10%,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
“这不仅是财务数据的胜利,更是中国CXO行业韧性的证明。”行业分析师指出,”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药明康德通过技术升级和全球化布局,成功化解了地缘政治风险。”
二、美国CDMO”战略收缩”:制裁反噬的代价
与美国”脱钩断链”的雄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本土CDMO企业正陷入困境:
- National Resilience:6月初宣布关闭6个生产基地,申请破产保护
- 原因剖析:产能过剩、资本寒冬、过度依赖政策补贴
值得玩味的是,这家曾被美国政府寄予厚望的企业,其幸存基地恰恰布局了细胞疗法等高增长领域。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单纯依靠政策保护无法替代市场竞争,美国CDMO正在经历”去泡沫化”阵痛。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拉拢韩国,试图构建替代供应链。但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小分子CDMO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工程师红利和成本优势依然显著。
三、全球”四国杀”:技术+产能+政策的综合博弈
当前CDMO行业已形成四大阵营:
阵营 | 代表企业 | 核心优势 | 主要挑战 |
---|---|---|---|
欧美 | Lonza、Catalent | 高壁垒专利药技术 | 成本高昂 |
中国 | 药明康德、凯莱英 | 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 | 地缘政治风险 |
韩国 | 三星生物、乐天生物 | 国家资本支持+产能扩张 | 技术迭代压力 |
日印 | 日本JSR、印度Biocon | 细分领域专长 | 全球化不足 |
关键战场:
- ADC/CAT领域:三星生物通过收购加速布局
- 细胞基因治疗:药明康德欧洲收购Crelux补强短板
- 政策博弈:各国通过税收优惠争夺企业投资
四、决战未来:中国CDMO的破局之道
面对”四国杀”格局,中国CDMO需打好三张牌:
- 技术卡位战:加大ADC、CGT等前沿领域投入
- 全球化布局:深化欧洲市场合作,规避单一市场风险
- 供应链自主:构建关键原材料国产化体系
“这场竞赛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国家生物医药战略的较量。”医药行业专家表示,”中国需要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在专利药和新兴疗法领域实现突破。”
【结语】
药明康德的业绩爆发绝非偶然,它折射出中国CXO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崛起之势。当美国还在为供应链重组焦头烂额时,中国企业已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抢占先机。然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在ADC、CGT等决定未来的战场,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谁就将主导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