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打开车门,司机就突然加速,我被拖了好几秒才甩下来。” 在北京海淀区的一起网约车纠纷中,蔡先生的遭遇让人心惊。6 月 11 日,他通过滴滴出行预约的网约车,在下车瞬间疑似因司机突然加速导致被拖行,造成双腿擦伤、手机和智能手表损坏,维修手机花费 2698 元。然而,滴滴平台以 “证据不足” 为由拒绝全额赔偿,仅提出 200 元补偿,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将网约车平台的责任认定与纠纷处理机制推上风口浪尖。

事件经过:下车瞬间的 “加速” 争议
据蔡先生回忆,事发当天他因急事催促司机,原本 17 分钟的路程耗时 24 分钟。抵达目的地时,司机跟随公交车减速,他告知司机可以停车并打开车门,就在右脚刚接触路面的瞬间,司机突然加速,导致他被拖行一段距离后甩出车外。“我多次呼救,司机直到我落地才停车。” 蔡先生提供的照片显示,其双腿有明显擦伤,手机屏幕碎裂、智能手表表壳受损。
但司机马某的说法截然不同。他在交警调查时称,曾提醒蔡先生 “等车停稳在路边再下车”,但蔡先生不听劝阻强行开门,才导致倒地受伤。关键证据的缺失让事件陷入罗生门 —— 由于公交车遮挡了监控,事发瞬间的录像未能记录司机是否存在加速行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海淀交通支队温泉大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也未划分责任,仅建议双方通过调解或诉讼解决争议。
平台回应:“证据不足” 成拒赔理由
蔡先生在事发后多次联系滴滴平台,要求赔偿医疗及财产损失,但得到的回应始终是 “无法判定司机责任”。滴滴工作人员表示,内部核查未检测到司机在蔡先生下车时有加速动作,且无法证明手机损坏与拖行存在直接关联,因此拒绝承担 2698 元的手机维修费,仅同意申请 200 元 “体验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蔡先生提供的录音显示,滴滴安全员承认他在到站后 “多次喊停”,且言辞 “较为激烈”,但认为这不足以证明司机存在过错。6 月 13 日,蔡先生前往滴滴北京分公司线下交涉时,工作人员曾承诺让司机接受安全培训,并在一周内反馈结果,但最终仍以 “证据不足” 为由维持原有处理方案。
争议焦点:平台责任认定的边界在哪里?
这起纠纷暴露出网约车行业的普遍困境:当监控缺失、双方各执一词时,平台应如何界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平台对司机负有监督管理责任,不能仅以 “证据不足” 为由简单推诿。“在无法通过监控还原事实的情况下,平台应结合司机服务记录、乘客投诉历史等综合判断,而非将举证责任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网友对此也看法不一。有人支持蔡先生,认为 “司机未确保乘客安全下车就加速,本身存在过错”;也有人提出疑问,“乘客是否在车辆未停稳时强行开门?” 事实上,类似纠纷并非个例,2024 年广州曾发生乘客下车时被后方车辆撞伤,平台以 “已提醒注意安全” 为由拒绝赔偿的案例,最终通过诉讼判定平台承担 30% 责任。
目前,蔡先生表示不接受 200 元补偿,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场看似普通的纠纷,实则拷问着网约车平台的责任担当: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筑牢乘客安全的防线?当技术手段难以还原真相时,是选择 “最小成本” 的补偿方案,还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答案或许将影响无数乘客对网约车行业的信任。